【本報台北訊】放眼華人文化圈,很少人能像金庸一樣,在不同世代的記憶裡創造不斷的驚奇,帶給新書迷、老書迷不同的熱烈期待。
九月,金庸為遠流三十周年慶祝活動來台,所到之處,總是擠滿媒體、工作人員與書迷,在繁忙緊湊的行程中,不論身在何處,他總是笑臉迎人,有問必答,時而頑皮幽默,時而機鋒巧智,像一個氣度恢弘的大俠。
金庸作品集對許多讀者而言,它是記憶一段成長歲月的標記。雖然金庸迷對於不同版本的作品各有所愛,對作者更改已出版作品的做法論戰不休,意見紛云,尤其在看過《天龍八部》的大舉更動之後,金庸迷和媒體更是一致地關心下一部,金庸將怎麼改。
八十多歲的金庸,為了希望當初疾寫而成的作品更臻完美,而修改現在看來不合人情與常理之處,這是一個作家對自我追求的實踐。
二○○三年金庸與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合作在杭州創辦《金庸茶館》,這本紙上茶館成為大陸第一本以小說家作品為內容的期刊,也是金庸同意以其名出版的第一本期刊。
金庸為「遠流金庸卡」代言,這是國內乃至全球第一張以作家之名而推出的認同卡。金庸和他的武俠小說已經發展成是一種高標,一種符號,一種記憶,一種產業,一種文化。(黃如伶)
金庸的故事登於《新觀念雜誌》十一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