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埤塘就是小池塘,因為河流、雨水,或地下水流到較低窪的地方所造成,而在台灣地區許多的埤塘都是由農夫所挖掘出來的,目的用於蓄水、灌溉、防火及蓄牧等用途。
以往的池塘不論是天然形成或人為建造,幾乎都是以泥土、石頭及木頭等天然素材所形成,生長各式各樣的水生植物,當然也孕育了相當多樣的水生動物,兩者也建立了豐富有趣的生態關係。
蜻蜓可是淡水埤塘生態很常見的大家族,它可是相當古老的昆蟲喔,早在兩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只要在有水的環境都可以看到牠們的蹤影。
蜻蜓在分類上屬於昆蟲綱蜻蛉目,並分成較細的均翅亞目及不均翅亞目。均翅亞目的蜻蛉就是我們所謂的豆娘,不均翅亞目的蜻蛉就是要跟大家介紹的蜻蜓。目前台灣的蜻蛉種類大概是一百五十種,比我們大上好幾百倍的中國大陸也不過只有三百種。
蜻蜓是一種不完全變態的昆蟲,牠的生命史從卵的階段,經歷了跟成蟲類似的稚蟲階段,不需要化成蛹直接脫皮後變成成蟲。蜻蜓的稚蟲階段我們叫它水蠆,是完全生活在水中的動物,並且用鰓呼吸,蜻蜓水蠆的鰓長在屁股上,在科學上稱為直腸鰓,跟魚一樣可以幫助牠在水中自在生活。
蜻蜓的水蠆是屬於肉食性動物,會捕捉水中的小動物為食。牠有個名為托顎的特殊構造,平常沒有用的時候,會像面具一樣收在嘴巴下方,一旦在覓食的過程,就像是一個迅速的手臂,可以幫助牠捕捉到小魚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