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玄
今年第十二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在疫情嚴重之前的五月九日落幕,其中,榮獲亞洲視野競賽類評審團特別獎的《無地之壤》,是以泰緬邊界撣族青年從軍的過程為主體,並介紹緬甸境內複雜族群歷史和撣族生活為輔。
撣族其實是緬甸人對境內撣邦民族的稱呼,他們自認為是傣族,位居泰緬邊境,又分為不少小族群。但他們在一九五○年代後,受到緬甸軍政府的迫害,想將其民族消滅或緬甸化,因此,撣族有部分組織軍隊,與緬甸軍政府對抗,捍衛自己的族群。
撣族人因地理位置靠近泰國,許多人以偷渡方式到泰國工作,其實他們更像泰國人,有辦法取得工作證的,就留在泰國,否則只能算是非法打工,在泰國和家鄉之間來往流動。
本片的主角,撣族青年Jai Sang Lod,家裡便在泰緬邊界,一個主權未定的地區,雖曾偷渡到泰國打零工,但無法取得工作證,在母親病危之時,只好回家鄉。母親病逝後,他為了取得軍人證,日後不愁吃,加入南撣邦軍隊,根本不是為了爭取撣族的獨立而從軍。
事實上,他像許多家境貧窮的撣族青年,能生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了。本片的泰國導演南塔瓦努班查邦,擅長拍攝邊界紀錄片,這部影片取名《無地之壤》,想來是要為這些身居邊緣,且心無歸屬的族群發聲吧!
看著他們穿著滿是汙垢的軍服、簡陋的營房、不標準的訓練方法,不禁擔心他們以後如何和正規的緬甸軍打仗;但誰知道呢?山區遊擊戰或許也是他們可以生存下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