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根據許多國家觀察型研究,發現新冠疫情影響較嚴重國家,兒童青少年的孤獨感都明顯增加,後續憂鬱症與焦慮症風險也相對提高;衛福部八里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徐智罡表示,今年暑假隨新冠疫情影響,產生巨大改變,提醒家長,「陪伴」很重要,除了每天共度的親子時光,對自己或孩子都要有「合理期待」,包括容許彼此「凸槌」的彈性。
徐智罡指出,今年暑假,家長與孩子相處時間可能更甚於以往,尤其因疫情造成停課,對孩子來說,也許不只是在家學習的「無奈」,更多的是不能做原本喜歡活動的「失落感」,包括孩子們期待已久的夏令營或出遊,都「被迫」取消或延期。
他建議,可按照孩子年齡,與孩子一起「玩遊戲」,找到家長熟悉、會做,可以和孩子一起「互動」的遊戲,固定排入生活中,讓孩子增加控制感,也讓親子在這段「疫情期間」,都能有更多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不要對自己及孩子太過嚴苛,有時即使訂下規則、行程,卻無法馬上做到,可以搭配獎勵方式,鼓勵孩子,對自己或孩子都要有合理的期待,保持「凸槌」的彈性,再隨疫情相關規定「滾動式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