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妙南(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
「我是阿難!」「我們是阿難隊!」午齋後,同學們發心協助善後,突然冒出了這句有趣的話語,我看著他們年輕俐落的身影,原來大家正在搶著幫經論教理系的學長清洗工具,希望讓學長多一些時間去完成學位論文最後的校正。
阿難,是佛陀身邊多聞第一的聖弟子,在《賢愚經卷第十‧阿難總恃品》中記載,阿難尊者成就總持的因緣,乃是因為在無數劫前,身為一位長者,遇見一位哭哭啼啼的沙彌,因托時間晚,經文功課來不及背誦完成,擔心被師父喝責而苦。後來長者懇切護持沙彌用功辦道,而得到聽聞法音能夠一字不失的果報,長者即阿難尊者,沙彌即是佛陀前生。
看著學生們互相成就,也常歡喜菩薩道修行中,佛子稍稍鬆動自己痴見愛慢的蔽覆,其體察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能以「我發心成就大眾幾分」自勉,清清淡淡的人情味,卻破除自我局限的框架,自利利他的美意,豈不善哉!
因應快速的弘法腳步,同學們在知竺法師的帶領下策畫了《遇見叢林》的視頻。一路也拚命挖掘同學們通天的本領,醫師、攝影師、教師、律師,甚至百萬行銷,而今都來「遇見叢林」、皈投在佛陀座下。
討論的內容,常常一而再、再而三的釐定修正,錄製時更是辛苦,常常是一個修行人在面對自我身口意的一路修正,過程中顫抖、落淚、甚至一再NG,才有眼前的光鮮亮麗。
NG的是視頻,不NG的是修行。一集短短十至十五分鐘的視頻,幾乎都錄製了四至六次,在每一次的陪伴和等待中,看見學生學習打開心中枷鎖,自我釐清、撥雲見日的痛快,成了我們最大的收穫。
在叢林,常常有出乎意料的感動,不禁憶念起過去那個曾經遇見叢林的自己,敬致一分單純的美好。
數位化快速變遷、疫情快速變種的今日,師兄寄來的一個汽車視頻,裡面引用了尼采所說的:「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一點,因為我們終究會失去它!」引人深思,擺脫習以為常的束縛,因為「你,才是目的地!」明明是很棒的「金句」,我卻不由自主的省思著佛教的生命觀。
在三世輪轉中,其實生命沒有失去,一期的生死或許會生滅,清淨的真如卻等待我們尋覓。於是大膽的改了尼采的話:「面對生命,你不妨大膽一點,因為我們終會『遇見』它!」於是在迷路之際,唯有以法為禦,才能守護真心,跟曾經的夢想。
看著更多佛子終不忘回到叢林,遇見自己。於是知道,法性湛然,「現代阿難隊」是一種方便;多媒體影音弘法是一種方便;出坡作務、灑掃是一種方便;煞有其事的閱藏寫作也是一種方便,統統是回歸清淨真如的標月之指,只待抖落一身塵埃,塵盡光生,終得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