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風光】 遇見叢林 找到生命的自己 文/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2021.07.10 語音朗讀 201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遇見叢林」由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南法師主持,透過影片,傳遞佛學院師生的人生故事。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專修部學生王毖穎過去曾是中醫師。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曾是資深攝影師的知維法師,選擇了出家這條路,找到生命的意義。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資深舞者吳小妏體認到,唯有自己先成為菩薩,才有辦法在舉手投足之間流露出菩薩的形象。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文/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中道告訴我們,不要對任何事情有美與醜、好與壞的分別,不應該站在對立的立場來說。」透過佛光山叢林學院節目《遇見叢林︾的訪談,過去曾是資深攝影師的知維法師,娓娓道出他決定放下名利,在佛門學習到:「要想捕捉人生最美的畫面,要先明白中道。」出家前曾以名攝影師為目標的他說:「攝影師的工作是很主觀的,美的標準來自客人的感受。」經驗豐富的他,善於在雜亂背景中捕捉美的瞬間,這點曾令他感到自信,並立定在攝影界弘名四海的志向。世間無常,有客人讚譽,當然也有人批評。曾有客人將他的作品說得一無是處,並向攝影團隊說:「你怎麼請個工讀生來?」那時他受到極大挫折,甚至開始否定自己,學佛的朋友告訴他,「水杯滿了就裝不下水」,只要轉念一想,天地自大,人生就快樂了。在一次偶然機緣下,他望見星雲大師的一筆字書法「心外無法」,那時,他佇在字畫前思考,「我一生的追求真的只有這樣嗎?佛法好像可以讓我找到這個答案!」這個想法引導他開始學佛,甚至選擇出家這條道路,不僅為自己,也為眾生找尋生命的答案。而就讀佛學院專修部一年級的吳小妏,將人生大半時間奉獻給敦煌舞,曾跟著星雲大師到新加坡、馬來西亞,也曾到紐西蘭、日本、關島等國家地區,用舞台藝術弘揚佛法,並且在一次又一次的表演中,逐漸體悟菩薩的慈悲。有志以敦煌舞弘法的吳小妏提到,不論是表演佛法的殊勝,或天女的歡喜,都是他透過肢體語言與自己對話,更加肯定:要展現菩薩的拔苦與樂和施無畏,若本身沒有對佛法的體證,便難以展現攝受力,這也是他決定進入叢林學院就讀的原因之一。「當我愈深入愈感到謙卑,菩薩不是演出來的,而是要親身去體證。」吳小妏分享,她在「大乘百法名門論」的課程中,學習到改變過去的習氣種子,要從轉念開始。在學院的生活,經常做這樣的訓練,就會有不同的思惟模式。要怎樣才能像一名菩薩?吳小妏在閱讀經典時,明白生命的樣貌無法被詮釋,「我們必須學習菩薩的精神,並且在生活中落實,比如發自內心的待人好;必須自己先成為菩薩,才有辦法在舉手投足之間自然流露出菩薩的形象。」除了攝影師、舞蹈老師,「遇見叢林」系列影片,自六月五日起,每周六晚上八點在YouTube視頻上播放,透過影片來傳遞佛學院師生的各種人生故事,探究別人眼中的社會精英,如醫師、教師、會計師、工程師等,他們為什麼願意放下一切獻身佛教?當中有著承擔的勇氣,更是一種為自己生命加值、儲值、超越的關鍵。歡迎所有學佛青年,跟著訪談的節奏,走進他們的人生場景,進而找到自己生命的大藏經。佛光山叢林學院,歡迎報名就讀。 洽詢電話:07-6561921 轉 3001~3002(男眾) 2050~2053(女眾) 前一篇文章 【懷古慨今】 無相藏經 下一篇文章 【懷古慨今 】以法禦心 熱門新聞 01【詩】 颱風天裡播放Heisei2025.07.1402【修行在人間】佛心的慈視22025.07.1303【圖文書】《當你發現一顆剛剛好的石頭》 一顆石頭 一個新發現2025.07.1304【閃文集】印刷的奇蹟2025.07.1505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胡吳秀麗2025.07.1206儀式 創造不凡生活2025.07.1307【森活筆記】皺葉椒草 綠色解憂神器2025.07.1308大馬關丹站VEGRUN 跑出綠色行動力2025.07.1509做一棵照亮別人的「科技樹」2025.07.1310柏林佛光山蔬食工作坊 蘿蔔絲酥餅首登場2025.07.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叢林風光】 叢林獅子吼傳燈人間【叢林風光】 深研義理 以學養行【叢林風光】 人間佛教社會應用【叢林風光】叢林易地教學 悲智願行的實踐【叢林風光】易地教學 集體創作 眾中有我【叢林風光】易地教學 在全世界看見人間佛教 作者其他文章【叢林風光】 叢林獅子吼傳燈人間【叢林風光】 深研義理 以學養行【叢林風光】 人間佛教社會應用【叢林風光】叢林易地教學 悲智願行的實踐【叢林風光】易地教學 集體創作 眾中有我【叢林風光】易地教學 在全世界看見人間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