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充滿神秘色彩的中國秦始皇陵地宮,由於史書記載不詳,更顯撲朔迷離。中國秦漢史專家郭志坤近日在新書《秦陵地宮猜想》中大膽推測,除大量金銀財寶,地宮裡的「弩弓」歷經千年仍可發射,而秦始皇遺體也可能保護完好。
郭志坤在新書中提出五個猜測。
第一,關於秦陵封土高度。據史書記載「陵高五十丈」推算,秦陵封土堆高一百一十五公尺,周長兩千零七十六公尺,但現存封土堆大幅縮小,周長僅一千三百九十公尺。郭志坤說,一般將封土銳減歸咎於數千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切削,但秦陵考古專家段清波認為,封土工程因抽調人員建設阿房宮,以及動員備戰陳勝、吳廣等原因,成了「半調子工程」。
第二,地宮設幾道門。郭志坤說,據《史記》記載,地宮應有中羨門、外羨門及內羨門三道門。
第三,地宮珍寶知多少。一九八○年代末,地宮西側出土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外側且珍藏如此精美的隨葬品,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精緻可想而知。郭志坤認為,秦始皇喜歡音樂,其中必藏有樂器及竹簡典籍。
第四,「弩弓」能自動發射。經科學檢測,秦俑的青銅兵器表面有一層含鉻化合物,具良好防銹作用,由此佐證地宮裡設置的「弩弓」仍可發射。《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可見弩弓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第五,秦始皇遺體可能保護完好。秦始皇死時正值夏季,遺體發出熏人腥味,引出鮑魚「以亂其臭」的故事。但郭志坤根據—當時貴族墓塚都使用水銀等「不敗朽」之藥;李斯、趙高、胡亥及御醫夏無且在場、現今秦陵地宮仍被測出大量水銀。郭志坤猜測,秦始皇遺體可能保護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