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鈺崑
被稱為同性婚姻專法的《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2019年5月24日實施至今已逾兩年,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兩年下來台灣同性婚姻登記對數逾5300對。在《748施行法》施行前,有些同性戀者因傳宗接代的壓力,選擇隱藏性傾向與異性結婚,甚至衍生「同妻」一詞。而在電影中也有以此為題材的作品,那就是李安1993年執導,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金馬獎五項大獎,並入圍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的《囍宴》。
《囍宴》以從台灣來紐約打拚10年,小有成就並取得公民身分的地產商人高偉同為核心,身為獨子的偉同與同性伴侶賽門同居多年,但父母並不知情。某日,父親突然心臟病住院,在賽門建議下,讓偉同與上海來的房客顧威威假結婚,一方面讓兩老安心,一方面也藉此讓威威取得合法的美國居留身分。豈知高父、高母得知消息,自作主張赴美要為偉同與威威舉辦婚禮,如意算盤完全走樣……
18年後重看此作,不可諱言,《囍宴》的故事建構在特定時空:外省籍的高父逃家從軍,在台灣落地生根,獨子卻又遠走他鄉,在紐約與美國夫(真實生活的)、中國妻(法律上的)成家立業,對年輕觀眾可能難以想像,但對中壯年族群而言,卻是台灣歷史不可抹滅的曾經。而高父在新人跪謝時,對在台灣、中國成長的兩人終在美國結合感觸良多,偉同好友在囍宴上見到威威替偉同擋酒時,大喊「就算你不為男人爭口氣,也要為台灣人爭口氣」,不同世代各自殊異的國族情結,也饒富趣味。
電影最後,高父與賽門晨跑,以慶生名義拿出紅包給賽門,揭露自己從頭到尾都知情,也接納賽門是「另一個兒子」,同時要賽門保密,並語重心長地表示,如果不讓他們騙自己,怎麼抱得了孫子。當賽門表示「I don't understand.」,高父卻以更重的語氣重述同一句「I don't understand.」十分耐人尋味。也許在傳統的壓力下,除了偉同選擇不對父母出櫃,他的父親又何嘗不是把自己鎖進了另一個不同的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