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清厚
月前路過郊區,一片綠油油的稻田,轉眼已「黃金」遍地。稻穗纍纍,垂垂欲墜,隨風吹搖,掩沒阡陌,又到了收割時節。
稻米生長期約四個月,連同田地整理期間,台灣稻米一年可收成兩次。農家忙了一整年,等待的就是稻子成熟收割時。飽滿的稻穗捧在主人掌中,從終年辛苦的農民朋友臉上露出的微笑,透露今年又豐收了。
晨起,東方露白,一群農友三三兩兩坐上「鐵牛仔」車。沿途顛顛簸簸,頭戴斗笠,兩手穿上長手套,迎著晨曦,邁向不遠處的農田,趁著陽光微弱,早出門也可早點回家休息。農民朋友於農忙季節「相放伴」、「相換工」,也就是你幫我、我幫你,是一種利己利人,又經濟實惠的合作方式。
以前收割稻子用的禾鐮刀,刀口是一排鋸齒,其利無比。農夫們彎著腰,一刀刀割下稻子,放進打穀桶脫粒;接著雙手捏住稻莖拍打、抖動,將已脫粒的稻穀全部撒落於桶內,盡量不遺落在外面。後來改用腳踏打穀機,布滿鐵絲彎製而成的倒鉤,用力踩動踏板,帶動滾軸高速轉動完成脫粒。農業機械化前的農民,其辛苦由此可見。
眼見田裡稻子割收了,一群群麻雀聞風而來,附近幾戶人家養的雞也咕咕撲來,各據一方啄食穗粒,連掉落地上的也不放過。幾個孩童趁星期假日,光著腳,人手一布袋,撿拾殘餘稻穗回家餵養雞群,可省下一、兩餐的飼料。鳥、雞及孩童一同啄撿稻田收成後的穗粒,也是一種節約的美德。
原本金黃色的稻田收割打穀後,一夕間只剩下光溜溜的稻梗。烈日下,「鋤禾日當年,汙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終於有些許體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