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花園(下)

文/阿布 |2021.06.29
802觀看次
字級

文/阿布

然而好景不常,沒過多就便發現葉子被啃得坑坑洞洞,翻過來一看,果真有被油菜養得肥美的紋白蝶幼蟲在爬。當時百思不得其解,位在工業區旁,醫學中心水泥叢林內三層樓高的地方,怎麼會有蝴蝶或蛾飛過來產卵呢?後來才聽說那些昆蟲靠著本能,能飛數公里遠,只為了找到一朵合適的花。或許對牠們來說,我那種了幾株乾巴巴油菜的箱子如同都市裡的諾亞方舟,是歷代傳承在牠們DNA記憶裡的豐饒大地吧。

或許我們的基因深處,也都刻印著一片田園。那裡有土地,有陽光與水,讓種子灑落以後能欣快生長;土地裡埋藏著我們所需要的一切,也接納著我們不要的一切。這可能是為什麼孩子們都喜歡觀察植物,看著綠豆躺在衛生紙上靜靜的泡著水變得白胖,撐破外頭被泡軟的硬殼後冒出嫩芽,過程堪比魔法。生命的魔法藏在每一顆最微小的種子裡,安靜的睡著,等待著在泥土裡釋放的一天。

但大部分我們這輩人的生命史,似乎已永久的離開了土地,漫步在空中;尤其在台北,誰家的地址寫起來不是幾號幾樓之幾?我們腳底踏著的不再是泥土,而是水泥柏油,是瓷磚是大理石板;出門有路,代步有車,土壤是需要開車大老遠去鄉下看的,稱之為「農家風情一日遊」。

從我小時候開始,泥土就被認定是髒的,是危險的(在家長眼中,孩子手上的泥巴或許充滿著寄生蟲或細菌之類),是亟欲用水沖之、溼紙巾擦之而後快的。長大以後,土地不再是植物生長的地方了,而是一坪一坪的在資本市場裡賣;土地變成了鋼筋水泥大樓,變成車位,變成地契上共同持分的一個小到連眼淚都流不出來的虛幻數字(二‧四五坪之類),變成電線杆廣告紙上的近捷運大三房四十五坪每坪六十萬有找,變成吾輩銀行本子裡多年的存款總額加上未來三十年的漫長房貸。

仔細想想,在離地十公尺的三樓還能夠有個保麗龍箱大小的泥土能讓我隨意種植,已經是夠幸福的了。



再下一次嘗試種植已經是專科考試前幾周,彼時工作與考試均是壓力最大的時候,假日讀書讀得發悶,索性到建國花市逛逛,回來時順手帶了兩株絲瓜苗。絲瓜嗜水,老闆將它們交到我手上時諄諄告誡,土不能乾,陽光烈的時候可能要一天澆兩次。

我將瓜苗埋進土裡,和一些薄荷種在一起,澆了水,幾天後絲瓜苗便伸出纖細的綠色手指,探索著周遭的世界。接著手指很快就成為藤蔓,順著鐵架攀爬而上,沿途留下大張大張的綠色葉子作為足跡,迎風招搖著。

巡視瓜苗並澆水,成了我每天的大事。身為總醫師,科內有太多雜務要操持,但照顧絲瓜是最單純也最開心的。每天早上一看,藤蔓的尖端又抽長了幾吋,繞出螺旋狀的嫩鬚,彷彿向上天需索著更多的陽光,彷彿熱切的要與鄰居那盆圓柏勾肩搭背。

絲瓜藤很快就開了花,在風中翻動像一條長裙,豔黃色的,又像是夏天的陽光。花招來了蜂與蝶,也招來了病房裡其他工作人員,與另一邊辦公室裡的研究助理們;我們彼此之間彷彿有不必言說的默契,幾個人默默的分工照顧絲瓜的責任。嬌嫩的絲瓜不堪周末連續兩天在烈日下乾烤,於是有人星期六早上到醫院加班趕報告的時候,幫忙澆了水;有人輪小夜班,就剛好負責傍晚那一趟。

植物原來也是需要愛的,甚至比人更熱切。那可以只是每天澆水,偶爾的施肥與咖啡渣,植物便會用全部的翠綠來報答你。科裡開會之後,開始病房業務之前,我總會抽個空繞到花園裡走一圈。揉碎一片薄荷的葉子讓指尖沾染涼意,撫摸過迷迭香的頭頂,讓一縷若有似無的香氣附著在我的白袍袖子上,隨我帶進這冰冷人工的醫院裡。植物們實在太過慷慨,我僅給予它們早晚兩次清水,它們便賜與我香氣,賜我風與陽光,賜我細細的雨絲溫柔的打在身上。

絲瓜的花開了很快就謝,然後基部吹氣球般膨起,成為玲瓏小絲瓜。沒一兩周的時間絲瓜便長大到可以吃的程度。家裡有開伙的人分享著收成的絲瓜,我自己也剪了一條帶回家,削皮,剖半,炒起來又嫩又滑,剛從藤蔓上摘下來的絲瓜有著說不出的鮮甜。

絲瓜藤又收成了五六次之後,秋天漸漸降臨,有人發現最近採收的絲瓜裡頭,纖維多到難以入口。空中花園裡吹起的秋風開始有了涼意,絲瓜不再需要那麼多的水分了,藤蔓也不再伸出新的觸鬚向前攀爬,葉子從根部往上逐一變得枯黃。我們都知道這株絲瓜的生命周期即將告終,雖然討論過是不是要把整株砍掉再種一些新的作物,但畢竟是陪伴了我們一整個夏天的絲瓜,誰也不忍心。

藤蔓上僅餘的最後幾個瓜孤零零吊在半空中,被秋日晒乾後剝去外皮,做成絲瓜絡,放在辦公室裡洗碗用。我保留了兩條絲瓜絡作紀念,覺得金黃色的質地真美,彷彿收納了一整個夏天的陽光;瞇著眼睛細看,那些纖維構成了繁複的立體網狀結構,生命本身就是最精緻的藝術品。

入冬以後,完全枯萎的絲瓜藤還是被清理掉了,那個保麗龍箱就此空著,裡面長了大把大把的野草。冬日多風雨,彷彿無止無境的下著,將人們困足在建築物內。等到幾乎持續了一整個冬天的陰雨結束以後,我再次踏足空中花園,在箱子裡的酢漿草葉片間仔細一看,竟然發現有點點新綠的嫩芽努力鑽出來吸取陽光。葉子看起來是原以為早就枯掉的薄荷。

薄荷的走莖匍匐在土裡,安靜的度過了一整個冬天,從莖的節點又冒出了新芽。去年剩下的薄荷紛紛從土裡甦醒過來,很快就取代了酢漿草成為保麗龍箱裡的優勢種,而且似乎長得比去年更加茂密了。

我在薄荷的旁邊、先前種絲瓜的地方,用鏟子隨意掘了個坑,栽下一顆已經發芽的佛手瓜,期待今年能收穫夠多的龍鬚菜。

在佛手瓜下方的土裡,似乎還有些枯掉的、先前絲瓜遺留下來的鬚根。經過翻攪,原本藏在土壤裡面的馬陸像被打擾似的不快的扭動著,先是捲成一圈,發覺沒有其他威脅以後,又慢慢伸直自己的身體,然後鑽進更深的土裡。牠們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會繼續將那些殘餘的植物組織分解掉,將養分還給泥土。在旁邊的土裡面,還有幾個死去的蝸牛所遺留下來的完整的殼,像一個個捲曲而深沉的夢境;夢中的牠們是在很深的泥土裡睡著,身邊有蚯蚓,有安靜的馬陸,有酢漿草的種子,有薄荷在地下的走莖。在幾周以前,春天曾悄悄造訪過這個夢境,沒有驚醒任何蟲子或草,只在黑暗中留下一些訊息。

但馬陸知道,種子知道,薄荷的芽點也知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