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嚴重,地球面臨新冰河時代來臨的危機。台灣的生態保
育組織意識到嚴重性,紛紛結合各種資源,推動「低碳生活」,希望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其實,步行走路,且走向自然,是減少廢氣、愛護地球的具體表現。事實上,也確實有很多的義工、政府組織,默默投入推廣走路及步向山林的生活及休閒方式。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最近更與農委會合作,推出名為「慢走更樂活」的全國步道系統系列推廣活動,以提倡「樂活」來關懷人文環境,並透過「登山」走步道,讓民眾從人文、歷史、藝術中了解環境倫理。
即日起,本報將陸續介紹各山林步道志工群相,呼籲讀者也能加入成為愛山愛海愛土地一族。
台灣雖為蕞爾小島,卻有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等型態的植物群落,孕育出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群落,更發展出璀璨迷人的歷史與文化。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森林育樂組組長林澔真指出,森林對我們而言,不僅是林木消費鏈的上游,而且與人類精神文明、生活態度息息相關。因此所謂推廣「山林運動」,不在廣植森林,而是要把人與森林的關係重新尋回、再次定位出來,而這個台灣的無痕山林運動,也正是林務局推動「全國步道系統計畫」的精神所在。
從二○○一年起,林務局著手進行登山健行步道整合,並完成十四條國家級步道系統規畫,擴大範圍涵蓋區域型步道,更推動「全國步道系統計畫」。
林澔真說,步道可提供民眾良好的登山觀念,並強化步道與民眾、社區的關係,也就是讓步道不僅鋪設在山林中,也能延伸到每個人的腦海和心靈中,成為一條引領民眾走出城市塵囂,通往山幽、通向人與自然和諧的路徑。
山林如此無私的允許人們親近,卻無法毫無限度承受人們的恣意踏踩,林務局所推動的全國步道系統計畫,更深層的意涵,乃在於鼓勵民眾回到大自然懷抱的同時,學會以謙卑、尊重的態度和智慧,與自然和諧相處。
事實上,惟有人人深入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產生對大自然的情感時,才能對生態環境的榮枯有所感,進而興起保護之責;如此,山林生存和人類活動才有永續的可能。
除了疾行攻頂,我們能有其他不破壞山林的造訪方法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醒民眾,除了享受踏遍群山而小天下的成就感外,還有許多種和大自然相依相偎的關係,這是「全國步道系統計畫」推出一系列推廣活動的立意;該計畫正是希望藉由新詩、手繪本及遊程規畫等競賽,來創造機會並鼓勵民眾思考:如何在步道健行活動中,展現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與大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