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雙北提高新冠疫情警戒至3級將滿月,國內死亡個案達411例,高死亡率及確診不到24小時死亡、死後確診案頻傳。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每個確診的人是怎麼死的,釐清原因很重要,只有釐清死因,才能對症下藥」。
黃立民指出,台灣疫情還在上升階段,現在討論死亡率是否比國外高,還不能下定論。但不少個案剛確診、甚至來不及確診就死亡,究竟是病毒變厲害、民眾警覺性不夠沒就醫,還是醫療量能沒能照顧好每個人,都待釐清。
黃立民表示,為什麼有些人發病沒幾天就死亡,甚至沒有明顯症狀、還沒就醫就死亡?除了已知的瀰漫性肺炎、快樂缺氧,是不是有其他未知的致死原因,有沒有可能出現心臟或腦部病等病變?這只是他個人推測,但如果真的有別的致死原因,至少要抽血檢驗或解剖死者,才能找到答案。
死亡個案 可怕3現象
國民健康署前署長邱淑媞日前投書媒體,直指死亡個案存在「可怕的3大現象」:死得太快、死得不明不白、死得太年輕。
邱淑媞指出,死得太快其實是「發現太晚」,連送醫急救或檢驗都來不及;而死得不明不白是指死者追不出感染源;死得太年輕則是指5月中至6月初有4名死者才30多歲、3人才40多歲。
邱淑媞認為,要改善目前的困境,至少要採取採取接近普篩的廣篩, 並將全國區分為沒有疫情的「綠區」、有疫情的「紅區」,紅區採「類封城」或「微封城」,特殊職業經許可才可跨區上班,一般人要打過疫苗或採檢陰性才可跨區移動,否則禁止紅綠區往來,阻絕交叉汙染。
主動介入 須重複篩檢
她說,台灣目前的3級警戒強度不夠,雙北提升3級警戒快1個月,每天篩出2、300人,這種靠民眾主動快篩的作法有如「養病毒」,放任無症狀或潛伏期感染者在社區裡傳播疫情;政府應主動介入擴大強制篩檢,且1篩不夠還要重複篩。
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分析5月18日至6月9日321名死亡病例,發現死亡後才確診或死亡當日確診的有67人,占所有死亡者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