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曾俊美基督城報導】國際佛光會紐西蘭南島協會於五月二十九日在南島佛光山舉辦「人間佛教生活講座」──「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由第二分會長曹倩主持,與談人為協會副會長劉盎齊、第一分會長郭名遠、理事劉國威及張棟與談,以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著作《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及《貧僧有話要說》分享讀後感,並以自身的體驗,道出人間佛教的理念,當天有監寺覺西法師、南島協會會長蕭文輝等四十餘名佛光人及信徒出席。
郭名遠表示,閱讀《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令他感觸最多的是大師一直不忘初心,一生中雖然經歷了許多苦難,依然堅持為教奉獻;堅持「不要佛教養我」和「我要佛教成長」信念,為社會實踐「給」的精神。
劉國威分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讀後感表示,書中內容詮釋「人間佛教」的定義,是要每個人自我提升和肯定自我,所以要有「我是佛」的承擔力;星雲大師出家八十年的歲月中,不斷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甚至超越自己,學習克服苦難、吃虧、忍耐和受苦受難。
張棟分享《貧僧有話要說》讀後感,他認為常常說「可」,既是給別人希望,也是給自己機會,「可」的後面,要有承擔和力量;當常住需要義工的時候積極參與,不光是給自己在道場服務的機會,更是學習和種福田的好因緣。
劉盎齊分享《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中〈我對佛教的寧靜革命〉篇章,大師說「寧靜革命」是富有建設性和增上性的,具有除陋更新的意義,讓大家在不自覺中歡喜接受改革,並促進佛教的發展。
監寺覺西法師開示,人人都要有信仰,我們有福報接觸佛教,要以佛法來自我調整,才能提高程度。不要遇到煩惱才來學佛、不要等到家中有人往生才來求佛、不要因為發生災難才需要佛教的救助;佛教不是煩惱的宗教,也不是死者的宗教,更不是災難的宗教;相反的,佛教是充滿生機、喜悅、積極和希望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