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癮山人看電影】 生命樣態 不會只有一種《阿凡達》

文/楊鈺崑 |2021.06.05
897觀看次
字級

文/楊鈺崑

由詹姆斯卡麥隆自編自導,2009年上映的電影《阿凡達》,在全球創下28.41億元的票房,並在金球獎、奧斯卡、英國電影學院獎等獲得諸多獎項。一如《星艦迷航記》,《阿凡達》也是有關星際開發的故事,但不同的是,卻對經濟開發與文化/生態保育的相抗議題有深刻描述。

《阿凡達》全片的故事架構,圍繞著前海軍陸戰隊員、卻因事故下肢癱瘓的男主角傑克身上。一開始,或許因為出身軍旅,雖然是接替身故雙胞胎弟弟在「阿凡達計畫」的工作,但對傑克來說,不過就是不帶情感地完成任務,對納美人的認知也多來自RDA公司私人保安部隊領導者邁爾斯上校的負面看法。

但傑克很快發現並非如此。一方面,進入阿凡達以納美人的形體奔馳在自由大地,解放了他原本因身體殘缺而禁錮的心靈。而與奧馬地卡雅族公主奈蒂莉的相遇,也讓他打破原有對納美人的刻板印象。這讓習於對長官服從的他感到迷惘,直到邁爾斯上校為了開採更多的珍稀礦,不惜動武摧毀奧馬地卡雅族人重要的家園樹並造成重大傷亡,才讓他認清在經濟開發背後,往往伴隨著對異文化的漠視與歧視……

傑克的心路歷程,其實也就是我們在面臨開發與保育議題時常犯的錯誤:由於對「非我族類」的不理解,甚或習慣以自己的價值判斷衡度一切,而忽略了文化多元性、生物多樣性的美好。生命的樣態不會只有一種形式,囿於無知而片面地評斷甚至決定其他人或其他物種的生存,是粗暴的惡性。

另一個值得思索的情節,是「阿凡達計畫」。葛蕾絲博士培養阿凡達,本意是在能藉此更深入了解納美人及潘朵拉星球的生態圈,但就研究倫理而言,這種隱匿身分與動機的作法是否合宜?而由於研究所費不貲,雖然明知RDA公司的開發行為如同侵略,葛蕾絲仍將「阿凡達」寄附於RDA的殖民行動,又何嘗沒有可被非議之處?這也是實際生活中許多生態或文化研究真實的寫照與困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