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頭野生亞洲象近日在雲南一路北遷,日前抵達玉溪市峨山縣。圖/新華社
十五頭野生亞洲象近日在雲南一路北遷,日前抵達玉溪市峨山縣。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曾經在二戰期間中緬邊境運輸立下汗馬功勞的亞洲象,最近出現象群大遷徙,中國大陸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用無人機監控發現,標示「 斷鼻家族」的十五頭野生亞洲象,四月十六日從原來所在的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離開棲息地後一路向北遷移,至今已跋涉約四百多公里。
雲南省委宣傳部五月三十日表示,截至當日晚間六時十分,象群遷徙至玉溪市紅塔區洛河鄉大灣村尖山哨坡附近,距離昆明市晉寧區約五十公里。這些地區都是有監測以來亞洲象首次造訪,罕見的大遷徙。根據專家分析研判,象群有繼續北遷的趨勢。
央視報導,原生活棲息在西雙版納的十七頭亞洲象群,從普洱市墨江縣遷徙至玉溪市元江縣。四月二十四日,其中二頭返回普洱市墨江縣,其餘十五頭象繼續向北遷移。
防象群北遷
政府沿線調度
這十五頭亞洲象五月二十四日晚間出現在玉溪市峨山縣,於大維堵村一帶活動。其中,一頭年幼的小象因當天覓食了約二百斤酒糟,「醉倒」在大維堵小寨組,睡過頭後脫離了象群。
象群先後途經玉溪市元江縣、紅河州石屏縣寶秀鎮、玉溪市峨山縣大維堵村一帶,於五月二十六日進入峨山縣雙江街道,次日穿過峨山縣城到達縣城北一點八公里處,五月二十九日進入玉溪市紅塔區境內。
專家表示,亞洲象是亞洲現存最大的陸生野生動物,在大陸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三個州市,數量約三百頭。從象群所處位置和近期活動特點看,有繼續向北偏東遷徙的趨勢。雲南省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已成立亞洲象全防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揮調度沿線安全防範工作,將採取多種措施防止象群北遷。
棲息地不足
找尋合適環境
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張勁碩表示,野生亞洲象具有較強的攻擊性,民眾應避免與牠們正面接觸,尤其是像這群亞洲象遠距離遷徙,而長時間又沒有找到合適的棲息地,對牠們來講,這種心理壓力也非常大,這時候很容易被激怒。
這群亞洲象為什麼離開原棲息地一路北上?張勁碩表示,亞洲象以一個家庭或者一定的種群為「單位」,如果原本的棲息地已不足以容納,很多「單位」就要進行擴散。擴散的過程中,往北往南其實就是不定向的,牠們一直往北的話,實際上跟亞洲象正常的擴散有關係,跟尋找食物、甚至迷失方向也有可能。牠們現在一直往北走,「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因為這個方向並沒有適合這群亞洲象生存的環境,所以牠們還在北上或往不同方向不斷尋找棲息地」。
林草局表示,防止象群繼續北遷,造成更大威脅,應該進一步加強現場指導,已成立亞洲象北遷安全防範工作領導小組和七個專項工作組,採取多種方式防止象群北遷,引導其逐步返回普洱或西雙版納原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