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間 久坐久躺當心肌少症 醫師教你保健康 |2021.05.25 語音朗讀 108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長者防疫在家期間一直久坐久躺,距離肌少症就不遠了,醫師教您防疫期間如何保健康。圖/Pexels 【本報台北訊】新冠疫情本土案例,自5月11日以來超過3000人確診,指揮中心公布,60歲以上者有1228名確診者,重症率19.1%,比全年齡高出2倍,可見老人是高風險族群。奇美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以日本疫情期間為例,提醒衰弱老人要留意幾件事,其中包括老人家要保有活動空間,只要不群聚、做好防疫,居家附近的公園還是可以去,在家別緊閉門窗等。蔡岡廷指出,老人家長期宅在家不活動、缺乏社交很容易愈來愈衰弱,尤其是久坐、久躺,距離肌少症就不遠了。圖/Unsplash老人家身體機能衰退常會出現行動力下降、興趣缺缺、走路不穩、記憶力欠佳、尿失禁,甚至出現譫妄等情緒問題,總體呈現全身性的機能衰退。蔡岡廷說,日本新冠疫情大爆發的經驗在前,因此綜合整理疫情期間,調適衰弱長輩健康不退化的5原則。1、透過遠距、視訊通話維持親友接觸,獲得鼓勵、打氣,正向思考。2、環境通風、陽光充足對老人身體好,千萬別緊閉門窗認為可以杜絕病毒。3、確保老人有活動空間,住家之外,只要防疫做足,可以到居家公園、空曠處走走。4、飲食注意均衡營養,若有外食習慣者,改成外帶5、減少出入醫療院所,可改用居家醫療,可向平常就醫的醫療診所詢問。圖/Unsplash芝山診所醫師余儀呈提醒,疫情升溫心慌慌,小心沒染疫,先得焦慮症,「最近很多人擔心到賣場會不會感染?會不會變成重症、留下後遺症?疫情不知何時結束?自己會不會受害染疫或傳染別人?」余儀呈表示,不確定性是焦慮的源頭,焦慮會出現頭皮發麻、頭昏、胸悶、冒冷汗、呼吸氣促、腹瀉等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來看診的病患多半是會反映「身體到處不舒服」。圖/Unsplash余儀呈指出,若突然遇到快又急的意外,身體來不及因應而會產生創傷壓力症候群,但焦慮也有正向的一面,那就是教我們提前準備。想要避免自律神經失調,余儀呈說,不要把擔憂放在未來或過去,而是專注在當下,他推薦可以靜坐,並用3招自我判斷焦慮是否由自律神經失調所導致。圖/Pexels1、鬆開每個部位的肌肉:5至10分鐘內,閉上眼睛,從頭皮、臉、脖、肩胸腹、骨盆、大腿、小腿、腳趾、腳板,輪流鬆開每個區塊的肌肉,還不熟悉放鬆肌肉的人,可以先繃緊肌肉再放鬆,專注在每個部位上。2、緩慢呼吸:一吸一吐慢慢呼吸,並且逐漸拉長吸和吐的間隔時間。持續5至10分鐘便可緩和焦慮,讓身體找回原有的節奏。3、用感恩心看待疫情期間的大小事。 前一篇文章 中火6號機也爆管 台電:無機組可救援 下一篇文章 疫情衝擊沒人搭! 公路客運206條路線大減班 熱門新聞 01普中捕手張育豪 挑戰中職狀元2025.06.270229.391 新台幣創3年新高2025.06.2603多倫多跨宗教聯合祈福 祝禱世界和平2025.06.2604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還滅4-32025.06.2605【中醫專欄】新冠再流行,出入請小心2025.06.2806均衡吃、多運動、睡眠足 活化大腦預防失智症2025.06.2607知識翻越大山 姊弟返鄉報恩2025.06.2608【獻給動物朋友的詩】看大冠鷲 在天空織一頂隱形的帽子2025.06.2609【生活智人139】 數學家 庫查司基:在不確定中學習信任與懷疑2025.06.2810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岡艦、永陽艦 功成身退防空避難 內政部指引出爐賴:大罷免 為恢復國家秩序綠挺大罷免 藍白批走向獨裁台中海洋館 聯絡道路掛牌漢光演習7月9日登場 3階段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