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肥胖率達44% 動脈是最大受害者

 |2021.04.26
883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肥胖是現代社會中相當常見的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成年人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比率達百分之四十四,其中男性比率達百分之五十一、女性比率達百分之三十六;統計也指出,有百分之十四點六國小學童、百分之十六點九國中生有肥胖問題。

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陳介夫醫師說,肥胖與粥狀動脈硬化,都跟慢性發炎反應有關,因為脂肪組織會釋放一些細胞激素,這些細胞激素會造成組織的慢性發炎;且肥胖常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這些問題也都會對血管造成傷害,大至主動脈、小至周邊動脈都可能出現狀況。

主動脈瘤難查

與血壓相關

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謝福謙醫師表示,常見的主動脈疾病包括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主動脈位於體內深處,形成主動脈瘤時,大多數患者都沒有症狀,除非是直徑很大的主動脈瘤,才可能因為壓迫周圍器官,而出現症狀。

主動脈瘤的變大或破裂與血壓有關,血壓愈高主動脈瘤愈容易破裂,主動脈瘤較小的時候,會建議使用藥物控制,隨著主動脈瘤的直徑愈來愈大,破裂的風險也愈來愈高,就會建議手術治療。

謝福謙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是相對急迫的狀況,血流會從主動脈內膜破損的地方灌入主動脈壁,而造成劇烈、撕裂性的胸痛、背痛、腹痛。當剝離部位包含升主動脈時,稱為「甲型主動脈剝離」,每小時會增加百分之一至二的死亡率,需要緊急開刀;當剝離部位局限於降主動脈時,稱為「乙型主動脈剝離」,因為不會影響通往腦部、心臟的血流,可以考慮用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解決。

下肢動脈阻塞

嚴重恐截肢

陳介夫醫師表示,下肢周邊動脈狹窄初期,患者會感到腳變得比較冰冷、偶爾會感到腳麻,隨著動脈狹窄的程度愈嚴重、血液循環會愈來愈差,其他症狀也會陸續出現,包括疼痛、無力、間歇性跛行等;他也表示,「部分患者甚至會有肢體末梢發紺、壞死的現象,最後可能需要截肢」,建議有以上症狀,應到心臟科檢查,確認是否有周邊動脈阻塞的問題。

謝福謙醫師說明,周邊動脈疾病初期可先用藥物控制,若狹窄程度較嚴重,就需要介入治療。介入治療有兩類,一類是利用導管在血管腔內進行,包括氣球擴張術、塗藥球囊、血管支架等;另外一類是繞道手術,外科醫師會嫁接一條血管繞過狹窄的部位,讓血流可以順利通過。

中壢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指出,防治肥胖可從三個重點著手,第一,多喝水、均衡飲食、拒絕零食;第二,培養運動習慣、避免久坐及熬夜;第三,若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二十四,應及早就醫檢查。

(本文由「照護線上https://www.careonline.com.tw/」授權轉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