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市昭應宮的吊筒、垂花及斗栱等雕刻都相當好看。圖/戴永華
【本報宜蘭訊】宜蘭昭應宮有二百一十三年歷史,建於清嘉慶年間,屬縣定古蹟,是全台極少數沒有面海的媽祖廟,除建築雕刻精緻,二樓供奉開蘭三大老楊廷理、翟淦及陳蒸的神像,廟宇見證宜蘭從清朝、日治至今的發展史。
早年貨物多藉由河運,宜蘭市西門一帶位處舟船往返頻繁樞紐,清朝嘉慶十三年(西元一八○八年)居民合資在市中心興建昭應宮,初建時規模較小、兩殿式建築,原本廟門面海,嘉慶十七年台灣知府楊廷理奏請朝廷擴建媽祖廟,並賜「敕建昭應宮」匾額;道光十四年(西元一八三四年)遷到街對面現址,改成廟門不面海。
媽祖庇護海上生靈,為何昭應宮廟門轉向?根據命理師分析地理風水,廟門朝東會物產豐富,朝西是科甲聯登,地方仕紳以「科甲聯登」才是光榮之事,決議遷址把廟門轉向,結果同治七年(西元一八六八年),宜蘭市出了第一位進士楊士芳。
昭應宮的歷史沿革豐沛,建築之美更值得一提,廟宇屬三進式長形建築,廟埕至後殿深六十幾公尺,大木結構、細部木雕,石柱石雕等多為道光年間物件;匾額有光緒皇帝御賜「與天同功」、道光「澤覃海宇」、通判丁承禧「澤周海甸」、總兵張兆連「恩周赤子」,神龕前香爐是嘉慶年間楊廷理賜木所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