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跆拳道選手蘇麗文受邀至「運動醫學專題講座:運動員前十字韌帶斷裂座談──從受傷到回場」,分享心路歷程。圖/余承翰
【本報台北訊】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日前合辦「運動醫學專題講座:運動員前十字韌帶斷裂座談──從受傷到回場」,由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里約奧運中華代表團隊醫療長林瀛洲醫師擔任座長,邀請三位知名運動員,奧運金牌選手朱木炎、世大運金牌選手李晟綱,及知名跆拳道選手蘇麗文分享相關心路歷程。
我國跆拳道好手蘇麗文十幾年前參加北京奧運賽事,卻因用力過猛,導致前十字韌帶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斷裂,他認為,「前十字韌帶損傷,復健是一輩子的事」;醫師指出,前十字韌帶斷裂是所有運動員最害怕之事之一,目前數據指出,施作重建手術後,約有五成至六點五成的運動員能回到受傷前的狀態並返回球場比賽,但十五至二十五歲年輕運動員因大多需進行高強度比賽,再次斷裂風險約百分之十八至二十八。
資深運動防護員蘇玟姜表示,當選手於場上受傷,防護員會在賽後做簡易徒手膝關節檢查,以確認選手傷勢,若前十字韌帶真的受傷,會立即構思就醫流程,現場會先進行冰敷、固定等緊急處理;針對前十字韌帶斷裂診斷方式,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邱致皓表示,骨科醫師會判斷運動傷害類型,確認構造傷害是暫時或永久傷害,以及還有哪些功能不良,如無法做出想做的動作。
門診會先做身體檢查,確認患者年齡、性別、功能需要、受傷情況與原因及病史,了解患者需求再訂定治療計畫;檢查還需確認膝蓋穩定度,邱致皓說,若前十字韌帶斷裂且旋轉或前後不穩定,並合併半月軟骨破裂,三項指標均符合時,建議要動手術,避免新半月軟骨及關節軟骨二度傷害、降低關節退化可能性。
若受傷三周內仍有嚴重發炎反應,就不能手術,邱致皓指出,建議手術時間是三周後到十周;術後每名患者恢復情形不同,前六周發炎期會做一些伸展活動,六周後做輕度肌肉訓練,三個月後開始做單腳站立、橫移等進階動作,長回原本骨頭面貌一般需一至三年,但他提醒,若半月軟骨受傷,復健會更加不易,拉長復健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