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起頭難,現代奧運雖然在1896年,由熱心奔走的古柏丁爵士,和緬懷祖先光輝歷史的希臘人勉強辦了起來,但是當時並未受到重視,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前幾屆走得跌跌撞撞,和現在的光鮮亮麗,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前一集裡我們提過,在雅典的第一屆比賽,一切在摸索當中,比賽的主運動場,是一個細長橢圓的場地,因為彎度太大,不能舉辦二百公尺比賽,作為地主的希臘人,在最後一天的馬拉松賽才得到冠軍桂冠。
第二屆比賽經過互相推託,最後由發起人古柏丁爵士的祖國法國承辦,但是法國並沒有認真看待這個「新生兒」,只是將奧運和當時大家重視的巴黎博覽會湊合在一起。所以這屆奧運為期長達五個多月,從五月比到十月,場地分在不同的十五個地方,得到獎牌的選手,也到1912年才拿到獎牌,足足晚了12年。
那年的田徑賽是在五百公尺的跑馬道上進行,場地沒有舖煤渣,比雅典時還爛。三鐵得丟到樹林裡計成績,上屆鐵餅冠軍,連三丟都打到樹幹,沒有成績而返。
第二屆比賽在美國聖路易,一位古巴的長跑選手卡瓦哈自籌船費,穿戴破落地到場參加馬拉松比賽,但是不熟悉路線,鬧出許多笑話,跑途中還爬到樹上摘取果實填飽肚皮。不過美國人在賽場維護安排警察、醫護人員,已經看出運動員受到重視。
第四屆原定在羅馬舉行,但維蘇威火山爆發,改由倫敦接手,英國人展現組織能力,新蓋體育場可容納10萬人,這時有22國2035人參賽,慢慢建立制度。
但是在馬拉松賽又發生一件爭議,義大利選手派曲里,一路領先在抵達終點前,卻突然陷入半昏迷狀態,要倒不倒讓人擔心,裁判不忍心地扶持進終點,並宣布他獲第一名。
這事被第二名的美國隊抗議,大會改判美國隊的海依斯得冠。不過義大利也抗議,說是裁判自己多事,出手去扶派曲里。僵持不下,最後由英皇另發金杯給派曲里作為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