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循環著的日與月
我在東,你在西
分別擁有一半的世界
彷彿綻開著的花或蕊
你是桃,我是李
各自描繪不同的畫頁
彷彿遠隔著的南與北
我上山,你下海
埋頭譜寫相異的音階
背靠春天,孤獨使我們掉淚
圖/沛蓁
文/涼兒(惠茹)
彷彿循環著的日與月
我在東,你在西
分別擁有一半的世界
彷彿綻開著的花或蕊
你是桃,我是李
各自描繪不同的畫頁
彷彿遠隔著的南與北
我上山,你下海
埋頭譜寫相異的音階
背靠春天,孤獨使我們掉淚
彷彿相生著的樹與葉
我盤根,你蔚綠
一起接受陽光和雨水
彷彿併聯著的路與街
你走縱,我走橫
相互提供生命的圖繪
彷彿舞踊著的蜂或蝶
我在左,你在右
共同吸取天地的精粹
面向春風,我們分頭而雙飛
各位小朋友,什麼季節會百花爭豔呢?沒錯,就是春天!「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即是「春天過了一半」的意思。本詩的作者是向陽,其語言特色為鄉土口語化,以台語詩及十行詩從詩壇崛起。在授課時,時常有同學問涼兒老師:「請問新詩要怎麼解讀呢?我看不懂詩意呀!」其實,掌握詩意的第一要訣就是要找出「意象」。意象是詩人將內心的主觀情志,透過文字等表現手法,所轉化成的客觀形象。簡言之,「意」是抽象,「象」是具體,意象連結了作者與讀者的橋梁,傳達作者的情意。
本詩共兩節,一節各十行。第一節詩中以「日」、「月」道出日落月升,日復一日的循環,再以「你」、「我」各在東西一方,彼此遙遙相對,下句「一半的世界」呼應了你我各在東西,彼此在各自的世界裡努力。綻開著的「花」或「蕊」不僅指農人仔細耕耘養護而成的花蕊,也暗指人因努力而有的成果。「桃」、「李」更指春天裡,桃李花開,相互爭妍,各自綻放春日的美景。句中「彷彿」重複出現,使讀者往另一層次邁進。「南」、「北」彼此相對,「我上山」、「你下海」各自在不同領域,「埋頭」日以繼夜的努力,彈奏出「相異」的音階。「相異」兩字不僅呼應了南北相異又引起下句「背靠春天,孤獨使我們掉淚」。前九句詩有清新柔美之感,為什麼末句轉為悲傷的情感呢?春天應是百花盛開萬物萌生的季節,一個「背」字暗指彼此背道而馳,各自努力;「孤獨」兩字暗指應一起萌生的萬物,竟只能孤單生長;「掉淚」兩字暗指情緒滿溢卻獨自悲泣。
有了第一節的情感鋪陳,第二節首先以「樹」、「葉」相互滋養生長,下句更以「盤根」、「蔚綠」描述往下扎根的樹根,才能滋長一片蔚綠,所以樹跟葉是相依相伴的存在,透過「陽光」的照映及「雨水」的澆灌如併聯的「路」和「街」,隱含著主從之意。再進一步以你我「縱」、「橫」阡陌,既相互依存卻又彼此相對,有陰陽、縱橫才能使生命的圖繪更具張力。最後,舞動的「蜂」、「蝶」道出生物的強韌生命力,一左一右彼此相對,再以擬人法「吸取」天地的精粹,表層之意是吸取天地滋養的蜜汁,另一層象徵著吸取千餘年的文化。面對春風的吹拂,本該春意怡人,但卻只能勞燕分飛,徒留感傷。
本詩的「彷彿」出現了六次,詩人的口吻含蓄,透過擬人法,將情感隱藏在詩中,留待讀者體會。在詩句色彩上,柔美明亮且綠意盎然;在氛圍營造上,由清新靈巧轉為互別傷悲之感;在詩的節奏裡,「彷彿」重複,「你」、「我」接連出現,皆表現了民歌的節奏;全詩的主題性,從日月的關係發展至背道而馳,若從當時創作背景而言,詩人向陽在《歲月》序文中所言:「文化中國,地理台灣」,意指分裂的文化。不過,從本詩的語言可知,詩人運用了含蓄、溫婉的詩風,並謹慎處理該主題。
各位小朋友,以後看到新詩不用害怕囉!先找出符合主題的意象,再進一步解讀,相信你也能感受到新詩之美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