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訂單投保率已經高達百分之一百五十以上了,現在台灣保險業真得很不好做了;現在一大堆的經代公司在賠本苦撐囉!現在好多人要出來創立經代公司喔,酘酘」眾說紛紜裡,保險界戰將陳亦純在已經有七百多家經代公司的激烈競爭下,毅然於民國九十一年八月創立了「台名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他看到了什麼「Timing」呢?
善用人才、成敗關鍵
不婚、離婚、鰥寡孤獨的單身人口,在短短幾年內已經暴增到三百萬人;家庭少子化、老齡化,台灣將迅速進入高齡社會的人口結構。
看到這種「時機」,抓準這個「Timing」的「台名」誕生了。
根據內政部的調查,百分之三十五的國人對未來最憂心的是財務問題,但憂心自己「養老問題」的卻不到百分之十五。台名保險專注於「退休安養及理財規劃」,對內替保險菁英打造一個真正可以安身立命、榮辱與共的工作環境;對外則對孔子的願景:「幼有所長、老有所終」,善盡一份社會公民的企業責任。誠如日本DUSKIN公司的開業誓言:「如果這個公司對社會無益,甚至有害,請讓它早日衰敗,但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奉獻社會的念頭,超越圖利的私心,就請神明庇佑,讓這個公司更加精進吧!」
企業成敗的最主要關鍵是「人」,而影響人的最主要因素是:精神、文化。長期浸淫佛法大海的台名保險創辦人陳亦純董事長,提出「愛語、利行、布施、同事」,來塑造公司的精神、文化,建立「台名」的藍海策略。
常說好話、常存善念
在各種集會、訓練、活動中,不斷地耳提面命「善」的理念,讓公司同仁在潛移默化中,養成暖言鼓勵,而非八卦耳語,進而身體力行,改變不良習氣。例如有次活動中,陳董事長觀察到,幾百名的同仁中,抽煙的只有兩三位,吃飯時,素食桌多開了好幾桌,而在晚上活動結束時已經半夜了,同仁還是主動留下來清理環境,將桌椅歸位。今年「台名」更將與銀行合作推出「台名保險聯名卡」、在公司內成立「愛心社」,用實際的善行將善心、善言傳播到每一個角落。
陳董事長特別強調,到「台名」工作,一定要有利他的理念,不能先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有一次陳董事長在半夜十一點,接到嘉義市警局的電話,通知他有對老夫婦在阿里山昏倒,被送到嘉義醫院,因為這對老夫婦口袋裡只有張「陳亦純」的名片,所以打電話通知他。陳董事長請醫院先進行急救,費用由他負責,他本人在試著聯絡老夫婦的家人未果下,急忙趕到台北車站,找開往嘉義的巴士,趕到嘉義時已經清晨五點了。到達醫院時,老夫婦也順利的救活過來,睜開眼睛看到站在身旁的,竟是陳亦純,感動得久久不能自己。
分擔責任、分享成果
先為人、後為己,以公益為最高指標,是「台名」實施「分享」的精神,藉由各種教育訓練、公司內外的活動講座,推廣知識與學習,是「台名」落實「分享」的一種方法。南亞大海嘯,「台名」同仁主動向陳董事長提出要捐款認養孤兒;高雄程惠珍處經理認養十五所學校的營養午餐,讓貧困家庭的孩子得到溫飽,這是「台名」同仁默默的「分享」。而陳董事長除了在工作上推廣「養老、理財」的觀念外,更藉由人間福報的一隅,奉獻自身的學識、經驗,每周日義務發表「養得起的未來」專欄。
去年底專欄集結成書《退休,要有錢》,陳董事長特別將此書義賣所得捐出一百萬元,響應人間福報「送報到監獄」的活動,這更是一種「慈悲的分享」。
慎選優質好夥伴,團隊合作為首要,不作個人英雄好漢,是「台名」執行「Team Work」的方法,也同時造就了「台名」的業績高成長。高成長的背後,也代表「台名」同仁的素質卓越│確實為客戶量身打造「養老、理財」的保險商品、「向一人投保,公司全員支援」的售後服務。這樣的團隊合作,成就了保單高繼續率,也成就了去年六十位,今年預計八十多位的「台名」同仁,可以參加保險界的奧斯卡獎─美國的MDRT「百萬圓桌會員」。明年更要與大專院校建教合作,開辦「養老、理財」的觀念講座,提供學生實習、工讀的機會。
扶持新進、敬愛傳承
陳董事長對公司及個人的觀念是:「一家公司能培養出品格高尚、觀念健康的夥伴,才能立足於社會;一個人能藉由自身力量,對別人造成正面影響,這個人才是真正富足的人。」,隨時保持積極、熱情的陳董事長,強調「態度」是影響、決定一個人工作及生涯規劃的重要關鍵。
「台名」在成立僅僅三年的時間內,就在七百多家經代公司中,躍居前段班。然而陳董事長特別強調:「高業績並不值得高興,要看品質好不好,如果對社會沒有貢獻,沒有照顧到弱勢族群,這個公司是沒有意義的。」
「台名」以當前國人最迫切的老年安養為主軸,提醒大家理財規劃的重要性,讓高齡化社會不會成為國家及下一代的負擔,讓養得起的未來,成為社會大眾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