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侑玹/高雄市油廠國小五年丙班
去年寒假時,全家人到紐西蘭旅行。一下飛機,基督城的空氣中瀰漫著清新宜人的香味,在台灣只有高山上才能享受得到。那裡有全世界最嚴格的海關,爸爸還得把行李打開給他們一一檢查,連鞋子也要脫下來檢查有沒有泥土,因為他們對環境的高度尊重,才可以把原始的景色保留下來。
同一時間,澳洲正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森林大火,還有,回到台灣時看到因空氣汙染而灰濛濛的天空,以及隨處可見的塑膠垃圾,此時我發現,保護環境的意願高低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空氣汙染的最大受害者並非人類,而是自然環境和動植物。要改善空汙可以從節約用電開始,減少對燃煤的依賴,例如:爸爸把樓下的冷氣設定調高一度,兩個月的電費就少了一千多塊;出門時可以多搭乘大眾運輸系統,例如:捷運,因為它不會排放廢氣。除了這些以外,還可以選用有環保標章的家電用品,也可以多種植物增加滯塵量。
除了空汙之外,濫用塑膠的情況也很嚴重,改善的方法是拒絕購買過度包裝的產品,例如:月餅廠商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把產品包裝得很複雜,就會愈包愈多層,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浪費。支持購買非塑膠的產品也是一種方法,例如:玻璃、不銹鋼。也要養成愛物惜物的習慣,例如:嬰兒車不用了,可以送給下一個需要的人,或是將購物時拿到的塑膠袋重複利用。
最近聽到爸媽在討論北極最大的冰架斷裂的新聞,愛護地球已經是刻不容緩的議題了,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大家要一起做出改變,保護這宇宙中獨一無二的藍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