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東部海域連續兩天凌晨發生三起規模五以上地震,引發各界關注。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陳國昌表示,昨凌晨發生的兩起地震,可視為七日凌晨規模六點一地震的相關餘震,而今年至昨止,規模五以上地震已達八起,這個現象可以有兩個解釋,一是正常能量釋放,但也可能是大地震的前震,會持續關注。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直言,是不是前震,不容易拿捏,不過台灣有百年地震周期,上一次發生大地震是一九○九年,民眾要擔心的是大型板塊隱沒型地震,應提前做好準備;氣象局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鍇紋則認為,大地震無法預測,且發生機率很低,呼籲民眾好好過年,不需要杞人憂天。
陳國昌表示,今年東部地震活動較以往頻繁許多,過往規模五以上的地震,年平均約十八起,但今年從一月至今,已經有八起規模超過五以上的地震。這個現象可以有兩個解釋,一個是平常釋放能量,這樣子以後就比較不會有較大的地震;但也有另一說,如果去了解過去比較大型的地震,都是發生在隱沒帶或是海溝附近,且規模八點五以上的地震,歷史上都有前震,很多還不只有發生一次,將持續關注。
至於前天凌晨地震,國家警報半夜狂響十四次之多,讓不少民眾心有餘悸。昨天凌晨兩起地震,國家警報卻靜悄悄,引發熱議,有民眾苦笑說「是不是上次把扣答都用完了」。
氣象局長鄭明典昨也釋疑,指國家警報的發布條件是當偵測地震預估規模五以上,且任一縣市政府所在地預估震度達四級以上,宜蘭震度不到四級,才沒發災防告警訊息(P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