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遷都 原來是軍方護權陰謀

 |2021.02.09
3329觀看次
字級
首都奈比多警方八日出動水砲,驅散抗議者。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一國首都是權力所在地,通常也是政治動盪期間一決勝負的中心,但緬甸並非如此。緬甸前首都、最大城仰光連續兩天爆發示威,譴責軍方一日發動政變,要求釋放民選實質領袖翁山蘇姬。緬甸多達十萬民眾七日在仰光街頭示威,但首都奈比多卻靜悄悄。位於緬甸內地的奈比多是軍政府時期打造的新市鎮,二○○五年正式取代第一大城仰光,成為新首都。

《華盛頓郵報》報導,全球許多國家設立首都和遷都考量各有不同,有些國家設立新都只為鞏固權力,例如緬甸。其他國家包括埃及、哈薩克、印尼和非洲赤道幾內亞也依樣畫葫蘆建立新都,效法緬甸以此捍衛政權。

英國《衛報》報導,奈比多以二十車道高速公路、高檔飯店、高爾夫球場和水療中心臭名昭著,其面積是美國紐約的六倍。《衛報》概述奈比多是「階級制度的紀念碑」。

奈比多是緬甸軍政府前領袖丹瑞的智慧結晶。他在二○一一年緬甸開始民主轉型時下台。丹瑞提出原本首都仰光交通壅塞、人口稠密,因此須建立新都。分析家表示,丹瑞做出這項決定,出於保衛軍政府權力不受抗議和侵略威脅。

奈比多雖然有快速的網路和涵蓋範圍廣的Wi-Fi。不過,開發奈比多也付出沉重的代價,據稱開發經費高達數十億美元,當地居民也被迫失去家園,好讓軍方能建造新都。

貧民、政經精英

埃及加速分隔

埃及在二○一一年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導致長期領導人穆巴拉克下台。埃及軍方在二○一二年總統大選後下台,又在二○一三年一場政變中重新奪權。人權團體指出,埃及在前將軍塞西的領導下,統治比穆巴拉克時代還高壓。

開羅充斥稠密的人口、貧窮和汙染,「違建」占據城市大部分區域。然而,塞西沒有投入精力維護和升級現存首都,反而打算借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中國大陸的貸款,將政府政治和行政大樓移往距開羅四十八公里外的全新城市。加速市區貧民和埃及政經精英分隔的趨勢,現在高級社區充斥開羅郊區。

飽受種種壓力

印尼不得已遷都

印尼目前首都雅加達正承受不斷累積的壓力。雅加達人口超過千萬,受汙染、交通壅塞和人口增長率愈來愈快的困擾。總統佐科威二○一九年宣布,遷都至約一千公里外的婆羅洲島加里曼丹一座尚在建造的城市,雅加達仍是印尼金融和商業樞紐。斥資三百三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九千三百七十二億元)建設計畫原定今年開始,但先專注防疫。原定計畫,二○二四年左右遷至新都。

領導人獨裁

哈薩克無人敢反對

哈薩克前總統納札爾巴耶夫,一九九七年決定從原首都阿拉木圖遷都至鮮為人知的阿克莫拉,並將其改名為阿斯塔納。納札爾巴耶夫下台後,國會決定將阿斯塔納改名為努爾蘇丹紀念他。阿拉木圖依舊是最大城和商業及文化樞紐。

名義上,政府以增加哈薩克內陸投資和阿拉木圖好發地震為遷都辯護。但當時分析家表示,遷都旨在更靠近國內原油產地和增加當地哈薩克族人口。當時獨裁領導人的納札爾巴耶夫未遭反對。

赤道幾內亞

避免遭軍事政變威脅

赤道幾內亞未來首都歐亞拉(Oyala)擁有五星級飯店和高爾夫球場,但對總統歐必昂最重要的是,在這半數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下的國家,幾乎沒人真的敢挑戰他的政權。

歐必昂掌權超過四十年,於二○一七年將政府從沿海首都馬拉波(Malabo)遷至歐亞拉。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座尚未完工的城市坐落在熱帶雨林和國家公園之中,建設多年。遷都是由總統帶頭,部分原因是該城市能讓他免遭軍事政變和其他權力威脅。

緬甸抗爭 水砲驅散

法新社報導,緬甸官方八日宣布第二大城瓦城的七個鎮實施戒嚴,禁止抗議和聚眾超過五人,並從晚上八時到凌晨四時宵禁。隨著一波不服從運動擴散至緬甸全國,且作風愈來愈大膽,國營緬甸廣播電視台(MRTV)八日警告,反對軍方接管政府屬違法行徑,並示意可能鎮壓。圖為首都奈比多警方八日出動水砲,驅散抗議者。圖╱法新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