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能研發出新冠疫苗,卻造不出裝置疫苗的玻璃瓶!目前大陸日產約五百萬劑新冠疫苗,所需的疫苗用玻璃瓶,幾乎都來自國外,大陸國內藥用玻璃製造商幾乎均未能達到標準,變成另一種「卡脖子」產業。
醫藥專家稱,包裝材料直接接觸藥品且貯存藥品較長時間,會直接影響藥品品質和用藥安全。玻璃中的某些成分被所接觸的藥品析出,或發生玻璃及藥品成分相互遷移,是造成注射劑藥效衰減、藥品不治病的幾個重要原因之一。
觀察者網報導,大陸研發新冠疫苗實力很強,目前已有十六個國家地區向大陸採購疫苗約五億劑。相反的是,由於產業起點低,大陸醫藥包裝材料行業的發展,顯著落後醫藥行業整體發展水準。
發展60年
產率不到1成
比如,國際標準要求盛裝疫苗玻璃容器,必須為「一類中硼矽玻璃瓶」,這種玻璃瓶的大陸國產率還不足一成。大陸前期獲批進入臨床階段的七個新冠疫苗專案,全部用了德國肖特的中硼矽藥用玻璃,沒有一家採用國產藥用玻璃。
換言之,這種玻璃瓶,大陸自己造不出來;至少無法穩定量產足以滿足國際標準的高品質一類中硼矽玻璃瓶。報導稱,一九六○年代,已有廠商試產這種藥用玻璃,但近六十年的發展,這種玻璃瓶的國產率依然不足百分之十。
藥用玻璃影響著大陸各大藥企的成本結構,也影響著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結果,想要擺脫困境,實現經濟轉型,讓更多像醫藥玻璃這樣的行業,進行產業升級,實現國產替代。
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說:「裝疫苗的玻璃瓶,產量比疫苗還困難。」全世界做疫苗的廠商都在大批量搶購疫苗玻璃瓶,僅強生一家公司就訂購了二點五億個疫苗瓶作為儲備。
官媒新華社日前曾刊文「小小疫苗瓶被卡脖子了嗎?藥用玻璃內幕了解一下!」似乎也證實此事。
醫藥玻璃屬於包裝材料行業,關鍵在製造工藝和用途以及材料類型。材料的耐水性要高,玻璃析出鹼的量愈少,耐水性等級愈高,材料性質愈穩定。耐水性最好的就屬中硼矽玻璃。
醫藥玻璃瓶的生產工藝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模製,一種是管制。管制工藝難度比較高,生產出來的瓶子相對更薄,容量更小,較為美觀。包括疫苗在內的許多生物製劑藥瓶,傾向於採用這種工藝。
拉管技術
3家外企掌握
目前管制瓶的中硼矽玻璃前段窯爐拉管技術,被海外壟斷。大陸從事藥用玻璃包裝企業近百家,還沒有一家能在合理控制成本的情況下,真正實現高品質中硼矽玻璃管的穩定量產。前端窯爐拉管技術集中在德國肖特、美國康寧和日本電氣硝子等少數幾家外企手裡,僅前三家公司的市占率達八成。
二○一五年以後,大陸已有一些藥玻企業開始研發中硼矽玻璃拉管技術,但距離滿足大陸內部使用,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多數仍得依靠國外進口。等到全球新冠疫苗紛紛量產後,這種專業的藥用玻璃搶購,將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