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警縮短到7秒內 明年雙北搶先測試

 |2021.01.15
1153觀看次
字級
2018年花蓮強震。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近期我國地震前兆研究露曙光,中央大學研究團隊突破近20年來瓶頸,終於進階到以物理機制分析,有機會解釋像地電、地球磁場跟電離層等地震前兆異常訊號,有助未來地震預測。對此,氣象局表示肯定,不過強調目前著重在地震預警,預計4年時間可將示警時間縮短到7秒內,預計明年先測試雙北地區。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對於地磁場觀測的前兆研究,氣象局在2006年接手中央大學所建置12個站的觀測網,中央大學所建置20個站的大地電場觀測網直到2017年才轉移給氣象局繼續運作。

陳國昌說,樂見對於地震前兆研究有所進步,但「地震預測沒有那麼容易,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現在還看不到盡頭,需要更多時間驗證。對於地震,氣象局還是致力於地震預警時間縮短,目前地震發生10秒內會示警,希望4年以後都會區縮短成7秒,6、7年後有機會到5秒內。

陳國昌說,希望都會區將強震預警推到7秒甚至7秒內,是以深井站爲預警主力,明年雙北地區會先做內部測試,每年都會增加測試點,經過4年修正、調整參數,達到7秒預警的目標。在長期的規畫是能用大數據統計、機器學習跟AI方式,不再使用傳統計算方式,最終目標是不僅預警時間縮短到5秒內,且準確率要達到85%以上。

地震專家、前氣象局長辛在勤說,確實做地震預警比較有效率,畢竟前兆分析還是塊「大餅」,目前來講遙不可及。分工上來講,官方做地震預警,盡力縮短示警時間,學者則朝地震前兆分析邁進,是對的方向,但務必記得,「成功一次,不代表後面地震預測會成功」。

辛在勤說,地震發生有很大區域性變化,如果不能解決,怎樣預測前兆都是假的,一定要了解我國區域性地震特性。其困難點在於區域會隨著時間變化,這也是地震預測為甚麼這麼難,現在做的研究都是前置工作,為下一代鋪路。當充分了解每個地區特性才能用地震發生分析地震前兆,這個研究工作要延續下去,才有機會達成地震預測目標。

另外針對學者有意在南澳建立地震前兆觀測園區,陳國昌說,只要對前兆研究有幫助,氣象局都樂見其成,會盡量提供支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