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景福宮原只是兩坪大的土地公廟,如今基地逾兩百坪。
圖╱景福宮提供
【本報台北訊】迄今逾一百四十年歷史的北市中山區景福宮,俗稱牛埔景福宮、牛埔景福祠,主祀福德正神;原本只是一間二坪大的小廟,後來與鄰居統一大飯店交換土地,加上容積率,整體基地逾二百坪。目前廟宇內共供奉六爐,近年來香火鼎盛,不少知名人士前往參拜,也是許多民眾指定參拜的宮廟。
景福宮坐落北市德惠街上,一八七五年開基時,原為一座二坪大的鄉村土地公廟,因坐落於稻田之間,農耕牛隻處處可見,因此又被稱作「牛埔仔」;隨著市區發展,民眾逐漸增加,信徒為感恩土地公庇佑,地方發起重修擴建,完工後成為當地民眾信仰中心,香火更盛。
一九五三年廟方與鄰居統一飯店交換土地重建,後來二次改建後,興建為一棟地上三層、地下三層廟宇,相當壯觀;重建後的景福宮建築雕刻十分講究,大殿前的龍柱採用整座青斗石手工打造,廟門上的立體門神為紅木雕刻而成,天花藻井裝飾採一整片「祥龍獻瑞」雕刻裝飾,讓信徒參拜時,一抬頭即可見「青龍」在頂上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