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時鐘快轉11秒 每4分31秒有一人罹癌 |2020.12.29 語音朗讀 203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unsplash 【本報台北訊】衛福部國健署今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8年癌症時鐘快轉11秒,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確診罹癌,2018年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6131人,較前一年增加4447人。大腸癌連13年蟬聯10大癌症之首,但大腸癌首見50至84歲的各年齡別發生率下降,國健署分析,與14年前推動的大腸癌防治已逐漸產生效果有關。2018年國人10大癌症排名與2017年排名稍有變化,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與前一年序位相比較,除其中子宮體癌(第10名)和食道癌(第11名)順序互換,其餘序位與2017年相同。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2018年每10萬人中有309.8人罹癌,較106年增加4.4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下降最多的是大腸癌及肺癌,較2017年每10萬人減少1.1人及0.7人,早期癌發現人數成長最多的是肺癌,增加551人,比率是10年前的2.1倍。國健署籲民眾定期癌症篩檢,守護健康。圖╱中央社10大癌症中,男性癌症排序肝癌及肺癌互換,膀胱癌下降兩名;女性部分,則是大腸癌及肺癌互換。比較男性及女性10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最大的癌症別,男性口腔癌及食道癌發生率是女性的10至15倍。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2017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乳癌為56歲、攝護腺癌72歲、子宮體癌55歲。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除大腸癌、肝癌及胃癌發生率下降,口腔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子宮體位癌發生率都呈現增加趨勢,其中肺癌、肝癌標準化發生率相較2017年增加1.8人及0.5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林莉茹表示,資料分析顯示2018年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增加比率均以0期及1期發現者居多,且據國健署篩檢資料,2017年乳癌篩檢數及大腸癌篩檢數相較於2016年各增加約4.8萬人及2.2萬人,經篩檢發現乳癌及大腸癌個案數相較前一年各增加800多人及200多人,使兩癌增加率攀升。值得一提,癌症死亡率連8年下降,林莉茹說,「如今罹癌不等於死亡,應更重視確診後的醫療照顧及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國健署署長王英偉鼓勵,實踐防癌新生活從預防及篩檢做起,特別在後疫情期間仍要以「自我保護」、「預先準備」、「緊急就醫」,掌握重獲健康契機。圖/unsplash 前一篇文章 新美學觀光列車 鳴日號今首發 下一篇文章 核災36年後 車諾比仍是一片廢墟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3木衛一火山頻爆發 謎團解開了2025.07.0604雲梯2025.07.0105【寶島紀事】家族情懷與地方文化──探訪林園古厝群(上)2025.07.0106佛光山體系首位選秀榜眼 張育豪獲悍將指名2025.07.0107母雞誤闖雞翅餐廳 動保組織搶救2025.07.0208【詩】覺有情2025.07.0209如是說2025.07.02105根還是6根手指?2025.07.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同心動員演習 後備軍人報到EMU700換裝首航服役逾半世紀 F-5E/F戰機除役北市電動公車 共享充電場域啟用大岡艦、永陽艦 功成身退防空避難 內政部指引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