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不斷加強大足石刻的保護工作,圖為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所有石窟造像的總稱,現被列為中國大陸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多達七十五處。造像始建於初唐,歷經晚唐、五代,盛極於兩宋,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石窟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如何保護這些散落、裸露在山間的造像,成為文物保護工作者一直不斷探索的主題。
大足石刻研究院先後實施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以及寶頂山「臥佛」治水工程等修復項目。研究院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鄧啟兵表示,寶頂山佛祖岩石刻開鑿於南宋,該造像建成後經歷過數次修復保護,現在造像外的大殿就是在二○一七年修蓋,同時配備安全防護系統,藉此監控石刻狀況。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表示,院方每年都拿出一千多萬人民幣(約新台幣逾五千萬元)經費,選取幾個石窟進行安防措施建設;今年啟動大足石刻中小型石窟保護滾動計畫,計畫安排以三年的時間,將七十五處石刻的問題解決。
此外,研究院也在當地聘請六十二名義務文保員,建立起區、街鎮(部門)、村三級文物保護網絡,結合專業巡查與群眾守護確保文物安全。這些義務文保員有的是兩代人,甚至三代人都參與文物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