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有囍─喜字喜事館藏線上展」精選展品,青花纏枝花卉紋囍字瓶。圖╱史博館提供
【本報台北訊】婚禮上常見大大的「囍」字,你是否曾好奇,「喜」怎麼變成「囍」字?國立歷史博物館推出「史博有囍──喜字喜事館藏線上展」,希望喚醒每個人心中久違的暖意。
「囍」字相傳跟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有關。不論「囍」由來為何,此字已成為中國吉祥圖像中不可缺少的象徵。
囍字的具體出現,可見於北京故宮坤寧宮內東暖閣,該房為清皇帝大婚的洞房,房內充滿喜氣,到處可看到「囍」字的使用。但囍字正式被明定於婚禮中使用,則要等到一九七○年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訂定於「國民禮儀範例」一書中。
史博館表示,此展將以「喜」的字形字義為起點,介紹雙喜由來,進而了解婚俗起源與演變,並透過史博館藏豐富多元的喜慶文物,展現台灣兼容並蓄的文化內涵與審美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