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的生態旅遊,遊客探索當地水域成為行程之一。圖/網路
再生旅遊並不追求奢華享受,而是貼近自然。圖/網路
編譯/韋士塔
新冠疫情爆發後,全球民眾的生活型態發生劇烈轉變,包括旅行。專家指出,民眾何時會再次外出旅遊,很大程度取決於疫苗和療法什麼時候出現,且未來的旅遊型態將大為不同。以亞洲地區來說,「再生」旅遊可望興起,這種型態的旅遊將更關注環境保育,為遊客量身打造專屬行程。
根據世界旅行和旅遊理事會的《經濟影響與全球趨勢》報告,旅行和旅遊業占2019年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成,從業人數為3.3億人。不過,旅遊業受疫情重創後,新創非營利組織「未來旅遊聯盟」提出未來旅遊業發展的準則。關注旅遊產業發展的組織認為,全球最重大的轉變可能出現在亞洲地區。過去,亞洲最常見的觀光旅遊團,是導遊搖著小旗子,帶領遊客跑遍緊湊的行程;但隨著民眾的生活和教育水準日益提高,許多人開始要求品質較高的旅遊方式。
全球永續旅遊理事會執行長杜爾班德(Randy Durband)說:「遊客愈來愈成熟,他們不要走馬看花的行程,而是深度旅遊。」他並指出,亞洲許多國家的政府,都有意願配合這個趨勢實施相關政策。
杜爾班德表示,疫情讓亞洲各國政府意識到旅遊對經濟的重要性,旅遊產業雖然因為這場前所未見的公衛危機被迫停擺,卻也讓各國得以利用這段時間重建旅遊產業並培訓人才,例如,柬埔寨已開始打造350個社區型景點。
亞洲生態旅遊協會的創始主席高山山正(Masaru Takayama)表示:「疫情提供旅遊轉型的機會。」以越南為例,當地寧凡灣六善飯店的住宿費用,將專門用於贊助鄰近地區的葉猴保育。高山山正指出,這顯示旅遊業有能力讓自然與人文取得平衡。
此外,專家還提出一個新的趨勢,希望旅遊不僅「永續」(sustainable),還能邁向「再生」(regenerative)。六善飯店集團的副總裁史密斯(Jeff Smith)表示:「永續是維持現狀,希望持續獲利,但再生則代表回饋,改善環境或社區的生活。」
高山山正表示,疫情讓一些熱門旅遊景點關閉,卻為這些地點創造清理環境、復育生態的契機,例如泰國的旅遊勝地瑪雅灣(Maya Bay)。此外,印尼度假勝地峇里島的一個漁村,已使當地原本垂死的珊瑚礁復活。
亞納旅遊集團(Yaana Ventures)創辦人尼梅耶爾(Willem Niemeijer)表示,這是再生旅遊的最佳發展方向。該集團規畫對環境影響程度極低行程,並把部分收入用於支持護林員,對抗盜獵者和盜伐。
尼梅耶爾指出,再生旅遊也將朝本地景點的方向發展,因為減少飛行對環境有好處。此外,未來的旅遊可能更偏向小規模的私人行程,因為遊客將更注重私密以及家庭時光。
史密斯指出,這些趨勢將帶動客製化風潮,以滿足遊客「關懷與保育」的需求。他說:「遊客能夠造訪貧窮的農村社區、協助保育海龜或者植樹。這種旅遊型態或許較麻煩、較不舒適,但會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