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憂鬱頻吃甜 小心愈吃愈悶

 |2020.11.06
2419觀看次
字級
減少糖分攝取,可以降低憂鬱症發作的機率。圖╱Iwona Castiello d'Antonio

【本報台北訊】用吃甜點、喝飲料紓緩連日工作的壓力?小心攝取過量,心情也會受影響!

根據2019年10月發表於《醫學假說期刊》的研究指出,冬季憂鬱症症狀可能促使人們想吃更多的甜食,而攝取過量的糖分更易引發憂鬱症風險。

台北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表示,憂鬱症患者如腦內血清素功能失調,短暫攝取糖類,雖初期可改善,但長期高量攝取會導致腦發炎,影響情緒。

減少糖分攝取,可以降低憂鬱症發作的機率。圖╱Brian Chan


該研究由美國堪薩斯大學學者進行,分析幾項大型流行病學研究的數據。結果發現,攝取過量的糖分會引發與憂鬱症有關的代謝、發炎的身體反應。冬季因為減少陽光照射而打亂晝夜節律、影響睡眠,全美有5~10%的人口可能產生憂鬱症,而引發冬季憂鬱症的共同特徵是想攝取更多的糖分。

研究指出,因為糖分一開始會讓人振奮情緒,讓患者更想尋求,但大量攝取會造成情緒不穩、炎症加劇,也會讓體重增加;其中的「炎症」正是飲食中的糖與心理健康與憂鬱症相關的重要生理作用。

糖分不僅存在於糖果或甜品,食物中也多含有蔗糖或果糖,若能減少糖、減少發炎機會,就可以降低憂鬱症發作的機率。圖╱pixabay

另外,我們身體擁有超過10兆個微生物,許多寄生微生物都依靠添加的糖分而茁壯,產生化學物質,使大腦處於焦慮、壓力及沮喪的狀態。

劉嘉逸說明,上述研究提到兩個重點,憂鬱症患者如腦內血清素功能失調,短暫攝取糖類的確可促使血清素上升,對於初期是可改善的,但長期高量攝取,將會導致腦類發炎的現象,而影響情緒。

冬季憂鬱症與日照長短有關聯,通常在高緯度、晝短夜長的地區較常發生。

劉嘉逸表示,預防憂鬱除了多運動外,吃對食物也能改善情緒,以含有omega-3的海帶、紫菜、亞麻籽、高纖維、植物性食物等為主,在生活中均衡飲食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並均衡飲食,有助改善情緒。圖╱Mariana Medvedeva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中秋過後日照漸減少,若有失眠現象,加上攝取大量的糖分,容易形成威脅心理健康的「完美風暴」。

從上述研究指出,糖分的作用會促發體內發炎,而發炎的賀爾蒙會直接將大腦推向嚴重的憂鬱狀態。糖分不僅存在於糖果或甜品,食物中也多含有蔗糖或果糖,若能減少糖、減少發炎機會,就可以降低憂鬱症發作的機率。

葉雅馨說,飲食上攝取糖分是一種習慣,她建議採分段漸進式減少糖分的攝取,從吃的頻率或量遞減,例如總是三餐來個飯後甜點,調整其中一餐食用;天天享用則減少至兩到三天吃一次;一杯珍珠奶茶則減為七分或半杯,蛋糕切一半或選小的杯子蛋糕等。挑選低GI的水果像蘋果、芭樂、奇異果,循序漸進地減糖。

攝取過多甜食,更容易引起憂鬱。圖╱Karlis Dambrans

葉雅馨提醒,冬季憂鬱症相對於其他類型的憂鬱症是較容易預防的,如果在前一季曾經被診斷出有憂鬱症,當這個季節來臨前就是需要警覺,檢視你的家庭、工作、人際關係等環節,是否有過多的壓力源,及有無適當的因應方案及紓壓方法。若依然無法紓解負面情緒,則需考慮尋求專業協助。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冬季憂鬱容易想吃甜食 少吃降低憂鬱症發作風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