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巿鎮南聖神宮前身為文昌閣。圖╱卜敏正
【本報嘉義訊】嘉義巿鎮南聖神宮位於共和市場內,前身為文昌閣,是在地知名舊孔子廟,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勒令拆廟、焚神像,文昌閣因為是儒家聖廟,免於拆毀,許多神像都被人移至此處,成了知名的「神明避難所」。
聖神宮常務董事林嘉德表示,廟史記載,清乾隆時期約一七九○年,地方知縣以諸羅城建城餘材,在現址興建文昌閣,祭祀孔子、文昌帝君等神明,皇民化運動中嘉義市僅能留城隍廟、地藏庵和文昌閣。廟務常玉蘭說,當時許多人擔心廟宇神明被焚毀,都移祀文昌閣避難,像前殿祭祀的王爺,以及原祭祀於南門城的「朱雀觀音」神像,都是當時移祀,直到台灣光復後各神明才請回。
廟方在光復後將孔子移祀後殿、前殿祭祀王爺,廟名改為鎮南聖神宮,後殿除文昌帝君,還有二尊主神至聖先師孔子像,有別於傳統孔廟僅祀奉孔子聖牌。
林嘉德指出,聖神宮原本也僅祀奉孔子牌位,前嘉義巿長賴淵平的友人,贈送一尊罕見的孔子紙雕塑像,安奉在後殿文昌閣,賴淵平並在後殿牆上題「仰之彌高」,象徵孔子學問高深;孔子像神情、鬍鬚、衣衫皺褶線條自然,神像前香煙繚繞,供桌上一支巨型文昌筆下,放滿學子祈求考試順利證件,祈拜者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