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淡水河曾被國際組織列為全球最髒河川第十六名,環團昨首次公布淡水河流域廢棄物調查成果,二百四十二公里河岸累積十八萬一千八百二十五公升廢棄物,多數堆積在關渡、蘆洲、汐止河段;如以雙北市通用的十四公升垃圾袋計算,可裝滿一萬二千九百八十八袋,且河川廢棄物易受暴雨大水沖刷進入海洋,最終成為海廢。
荒野保護協會今年完成淡水河流域的快篩調查,發現垃圾以塑膠袋、塑膠瓶罐及免洗餐具為主,與海岸垃圾組成結構相符,認為「川廢」可能是「海廢」的重要來源之一。據調查,百分之八十二淡水河岸沒有垃圾堆積,但有百分之九河岸是廢棄物集中熱點,換算整個流域百分之九十垃圾量集中在二十二公里河岸。
調查指出,下游熱點垃圾由破碎塑膠袋、塑膠瓶罐與免洗餐具組成,可能受到潮汐漲退潮淘洗破碎,再經滿潮水流大量堆積於紅樹林根部或樹枝上。中、上游熱點主要在河岸隱匿處,推測多為非法棄置,包括整袋的家庭垃圾、廢棄家具或裝潢營建等廢棄物。
廢棄物累積最多的前三處熱點河岸,分別為關渡大橋左右岸、蘆洲環堤大道外側、汐止樟江大橋右岸,研判因河岸自然條件因素,較易堆積廢棄物,五百公尺內垃圾量達一千至二千袋。
環保署表示,今年已補助六百八十四萬給新北市府、基隆市府辦理轄區流域垃圾撈除工作,一月至九月淡水河流域共撈除三千八百四十三公噸垃圾,但是要避免川廢成為海廢,源頭仍是「垃圾不落地」,呼籲民眾勿將垃圾丟到河灘地及溝渠。
環保署說,部分縣市也應在溝渠設立固定網,先把垃圾攔截住,透過定期監控及時除去,才不會進一步流入河川、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