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嗶經濟」擴大,累計至今年7月底,國內行動支付總交易金額高達2991億元,年增近156%,第3季可望突破3000億元大關。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新冠疫情爆發後,國內行動「嗶」支付變多了!據金管會統計,今年前7月行動支付交易額為120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677億元,今年全年增加2000億元不是問題;累計行動支付總交易金額高達2991億元,年增近156%,第3季即將突破3000億元大關。
台灣從2016年開始推行動支付,台灣金融機構目前推出5種類型的行動支付,分別是行動信用卡、行動金融卡、行動電子票證、電子支付機構實體通路支付服務(O2O)及行動收單(mPOS)。
由於手機等行動裝置普及,改變消費者支付習慣,新冠疫情爆發也有不少人刻意使用行動支付,更多實體商家加入行動支付選項,讓消費者免用現金支付。
從行動支付5大態樣也可看出,一般在實體店面讓客戶用行動裝置App付款的「O2O」項目,今年前7月交易金額高達456億元,不僅整體金額占比近4成最高,相較去年同期成長率218.8%,幅度同樣居首。
今年成長幅度第2高的是行動金融卡159%,國內有超過800萬人成年人沒有信用卡,且近來「數位帳戶」當道,多家銀行為增加黏著度無不推出「高利活儲」的帳戶搭配簽帳卡,也讓行動金融卡成為行動支付成長第2大助力。其餘包括行動信用卡與綁定電子票證亦有6成以上成長率。
至於累計金額方面,2016年推動至今仍以行動信用卡支付1193億元最多,其次是O2O的890億元,今年疫情帶動下O2O大增2倍,首度超越行動金融卡支付71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