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各行各業中,皆有虔信宗教者投入職場,當作修行功課,除了讓其專業更加分外,也運用慈悲、智慧等教義,從容面對老病死、感情等人生議題,使生命更豐收、圓滿。
【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從歷史角度來看,台灣寺院的演進脈絡就如同是近代佛教的發展軌跡」二十年來足跡走過八百座大小寺院、著有《台灣佛寺導遊》系列叢書的闞正宗一語道出台灣寺院與佛教發展的緊密關連。
在他看來,台灣寺院的演變過程就如同是一部佛教歷史「縮影」,伴隨時代改變,寺院建築與弘法活動也跟著與時俱進,新舊之間與今昔對比所代表的不單只是一座寺廟的故事,也記載台灣佛教的多元面貌。
而隨著寺院走訪,也讓透過鏡頭與文字記錄寺院變遷樣貌的闞正宗對佛法有了更深刻體悟。對他來說,投入佛教書籍的「創作」也是一種「修行」。
而談到學佛因緣,闞正宗笑著說其實年輕時的自己根本不懂得佛法是什麼,剛好班上有同學哥哥是成功大學佛學社社長,因而有了認識佛教的機會,在心裡埋下第一顆「菩提種子」。透過佛教經論的閱讀,讓他對佛法產生親切感,尤其是讀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提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經句時,更是感受良多,也激發想要更認識佛法的動力。
因為這股動力使然,闞正宗選擇進入「菩提長青」雜誌社擔任採訪編輯。為讓讀者認識寺院的多元面貌,他和同仁集思廣益開闢「寺院介紹」、「法師專訪」等專欄,也因此種下日後出版《台灣佛寺導遊》叢書的因緣。
不過,採訪過程也讓闞正宗費了許多心力。他笑著說,由於當時風氣保守,不少寺院住持不習慣接受採訪,因此常發生被「拒於門外」的經驗,往往得歷經「三顧茅廬」的多番拜訪,才能成功完成任務。
闞正宗說,由於「寺院介紹」專欄在雜誌刊出後,受到許多好評,因而讓他有了出版佛寺導遊叢書的想法,記載更多寺院的面貌。於是,他在民國七十八年成立菩提長青出版社,隔年正式出版《台灣佛寺導遊》第一冊,往後並陸續出版到第九冊,內容完整呈現北、中、南等地的特色寺院,引起許多回響,不少熱心讀者還主動提供寺院資訊,讓他深受感動。
「能把工作與信仰及興趣結合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福報」回首一路走來的歷程,闞正宗笑說自己每天都「樂在其中」、人生中沒有遇過什麼挫折或低潮,或許物質生活不是很優渥,但心靈卻很滿足,這一切讓他心懷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