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人知道我。鬼頭刀(母)
我的數量遠比曼波魚多。矛尾翻車魨(矛尾曼波魚)
我的數量已經很少。曼波魚
圖/嚴融怡(新北市聖心國民小學自然教師)
文/嚴融怡(新北市聖心國民小學自然教師)
台灣花東一帶雖然魚類資源豐富,但仍須要注意永續經營。像是曼波魚就已經是屬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所歸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中的易危等級,不宜持續大量捕撈。曼波魚是水母的重要剋星,保護牠們也有助於抑制水母的族群,過量的水母其實會危害幼魚的生長,使得魚類資源的繁殖更容易受到危害。
而數量上比較多並且無危的矛尾翻車魨,牠們是曼波魚的親戚,不過形態不太一樣,最具體的差異便在於,矛尾翻車魨有明顯的舵鰭中央突出。矛尾翻車魨的幼魚會吃底棲生物,包括一些小魚和頭足類,過去曾有人發現牠們的洄游路徑相當特別,並不是乘著黑潮的順風車往北而行,反而是逆著黑潮往南而行,這些魚群的洄游遷移還有很多有待研究的地方。
鬼頭刀一般人比較熟知公魚那個菜刀頭,其實鬼頭刀母魚的頭型比較沒有那麼凸出,但平常都是公魚會細心呵護著母魚,總是由公鬼頭刀在各類行動上保護著母魚,並且會把捕捉到的獵物分給母魚吃,而且漁民時常捕捉到鬼頭刀時也都是兩隻一起被捕,是非常深情的魚種。雖然鬼頭刀是花蓮人很熟悉的魚種,但其實也名列在中研院《臺灣海鮮選擇指南》當中的黃標魚種,數量並不是非常無虞,也是屬於較需要持續注意其產量變化的魚種。所幸花蓮的定置網作業是目前相對比較永續的漁法。
另外,花蓮的城市汙水其實仍有不少是直接流入河流(然後再順著河流流入海洋),雖然截至去年,大花蓮地區汙水家戶接管率已達到約53%,不過如果能夠持續努力,繼續減少城市汙水流入河海,則對於魚群的發展應該是更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