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大慈育幼院50週年 滿載愛與希望 大慈育幼半世紀 文╱人間社記者李生鳳、林少雯 |2020.09.10 語音朗讀 443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當年住持心平和尚帶領大慈院生恭請大師前往福慧家園參加祝壽活動。圖╱大慈育幼院提供 文╱人間社記者李生鳳、林少雯為發揚佛陀慈悲救世之精神,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與徐槐生居士,發起創辦大慈育幼院,於1970年高雄縣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數十年來已培育千名原本無依無靠的孩子,讓他們以健全的身心在社會上自立,並且回饋奉獻。今年大慈育幼院成立50週年,承載著許多故事和星雲大師的慈心悲願,未來仍是孩子們最溫馨的大家庭,繼續陪伴他們成長。「大慈育幼院可以說是與佛光山同時發展的。在我的記憶裡,有佛光山就有大慈。」星雲大師曾說,佛光山剛開山時,經濟拮据,當時社會貧困,許多養不起孩子的人,就偷偷把襁褓中的嬰兒放在山門口。大師心生不忍,總是毫不考慮的收養,並且讓他們跟著大師的俗姓姓「李」。環島義賣 眾緣成就最早以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懷恩堂、智度堂為房舍,後來人數愈來愈多,為讓孩子有處安定成長的地方,於是與時任交通銀行經理的徐槐生討論成立育幼院,為此,佛學院師生也發心環島義賣來籌措創院資金。在眾多善心人士如謝義雄居士捐地、捐款下,大慈育幼院1970年獲政府准許成立,1975年由星雲大師主持落成典禮。院舍幾經更迭和重建,如今的育幼院是於1991年完工使用至今。現今的大慈育幼院。圖╱人間社記者莊佳穎在星雲大師的心中,大慈育幼院的每個孩子都是「佛光山的王子與公主」。來訪者看到他們充滿陽光的氣息、暢談自己的夢想,很難想像他們原生家庭的不圓滿。大慈育幼院著重品格教育和獨立人格的培養,院訓「尊師重道我應該,不怕辛苦自己來」,孩子有著良好生活習慣、善體人意。回饋社會 讓善循環大慈育幼院在歷任院長慈容法師、慈嘉法師、慈怡法師、依來法師、王智鳳老師帶領下,以及吳愛渝主任、周素卿老師、佛學院、大學社工系與勝鬘書院畢業的老師共同成就,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大家庭。他們看著孩子從各大學、研究所和軍校畢業,也有留學海外,各安其所,在社會上奉獻己力,建立幸福的家庭。有院生成為教師、記者、作家、廚師、藝術家等,也有進入美國西點軍校參學,學成回台全心報效國家。老院長慈怡法師和院童合影。圖╱大慈育幼院提供慈容法師秉持星雲大師理念奠定制度和精神,走過50年對孩子的關懷始終如一。法師也分享大師為愛護和尊重孩子,訂定幾個原則:不叫窮,謝絕參觀,不讓孩子再次受到心理創傷,不以院童為號召獲取社會金錢贊助;不開放認養,讓孩子安心以此為家,有身心健全的成長環境;穿著要講究,上學盡量給孩子新衣新鞋,飯盒菜餚都比班上同學更豐富美味,讓他們感到有尊嚴地和同學們平等相處。老師們慈母兼師長,一做30年、40年、50年,奉獻一生,感謝他們的愛心及發心。老院長慈容法師與孩子們話家常。圖╱大慈育幼院提供依來法師秉承大師慈示──要給孩子藝術和勤奮的人生。大慈聘請師資指導歌唱、跳舞、畫畫,組樂隊,孩子在藝術方面的表現,眾人有目共睹,除舉辦團體或個人畫展,大眾耳熟能詳的〈遇見文殊菩薩──文殊心咒〉,那純淨動人的音聲即是來自大慈。如今依來法師身為大慈育幼院導師,仍是不忘殷殷囑咐。出家的院長──依來法師回來了…耶!圖╱大慈育幼院提供「50年前是因為養不起,50年後社會問題複雜,孩子常被疏忽照顧。」現任院長蕭碧涼娓娓道出,從院童家庭看到社會難題,體會到小孩愈來愈不容易教,樂觀又充滿活力的蕭院長很快話鋒一轉,「好在佛菩薩保佑,孩子後來都可以愈帶愈好!」可貴的人格特質 擦亮大慈招牌50年來,「大慈」成了佛光山的老字號,也豎立遠近皆知的「金字招牌」,如三好嘉年華會花車遊行、生命教育探索體驗營、愛心義賣等,都讓大眾明白大慈育幼院的孩子具有可貴的人格特質。「三好嘉年華會花車遊行」全由大慈育幼院規畫,包含各自成家立業的院生們也會回來帶領弟妹,從設計到製作完全不假手外人。1986年,星雲大師慈示大慈育幼院配合春節平安燈法會舉辦遊行,以「佛教經典故事花車遊行」為主題,從最初的人力推車,到後來的電動花車,結合星雲大師每年題寫的春聯賀辭和當年生肖。遊行隊伍近年加入佛光山菲律賓光明大學、巴西如來之子,他們也是因著大師的慈心悲願、翻轉生命的實例,如今也能為人帶來歡喜,讓這場嘉年華會格外有意義。早期的花車遊行皆為人力手推車。圖╱資料照片已逾30年的生命教育探索體驗營,工作人員由育幼院的孩子擔當,往往報名消息一出,名額瞬間爆滿。參加營隊的學員經歷人生第一次手洗衣服,看到大慈孩子的日常,凡事都自己來、刻苦耐勞又多才多藝,讓他們不禁打從心底佩服,更珍惜所擁有的一切。生命教育探索營隊中,讓大小朋友學習合作與信任。圖╱大慈育幼院提供育幼院的孩子在生活上自動自發,更靠自己的雙手張羅所需。適齡者會讓他們嘗試外出找打工機會,體會生活大不易;另在春節、大型活動期間的愛心義賣,老師帶著大小孩子齊出動,這個行之數十年的大慈傳統,還衍生出如香椿起司吐司等招牌產品。其實背後蘊藏著深刻意涵:感念星雲大師在物資貧乏的年代創辦大慈,還有佛學院師生義賣籌款,育幼院是集眾人的艱辛,一點一滴創建而成。種種因緣促使孩子們懂得自食其力,且在與大眾結緣的過程中,養成未來獨立的條件。舊庭院中的飛機造型是大家的最愛。圖╱大慈育幼院提供慶祝創院50年,育幼院在今年8月9日舉辦「感恩歡喜大慈日」,歷任院長慈容法師、依來法師,師長和義工們,還有院生回到最熟悉的家,回憶有淚水、有歡笑的過去。「如果沒有師公,我現在不曉得流落何方?」這是不少歷屆院童的心聲,在院院生分享現在「有了家的感覺」,已成家的院生感謝大慈讓他們無後顧之憂,進而回饋社會大眾。 前一篇文章 以禪印心 渲海風月開展 下一篇文章 佛光山大慈育幼院50週年 藝術引導 彩繪大慈院童生命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4【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5【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世界閩南語金曲獎 佛光人黃一飛奪最佳男歌手愛我青年三好學佛營 讓信仰引導人生香港佛光人VegRun 運動蔬食愛地球西來寺義診23年 照亮社區健康之路佛光會送家具至光復 助受災戶重建家園重陽敬老暨佛光寶寶祝福禮 三代喜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