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瑄瑄
聽大人說話,我喜歡不多加揣測,但聽孩子說話,我常須多多猜測。
傍晚,正忙著煮飯,姐姐嘟著嘴走過來說:「我不要學游泳。」我心想,前陣子是你說要學游泳,我才去跟團報名,現在說不要去是在整人嗎?抱著滿肚子疑問,只好請孩子「開釋」:「為什麼?你之前不是很想學游泳?」
姐姐說:「我想去又不想去啦!」邊說著還邊急得跳腳。我深呼吸了一下開始猜:「你的意思是,你想去玩水,但又有點害怕,所以想去又不想去嗎?」姐姐馬上說:「對。」
我想讓孩子說說她的恐懼,便問她:「那你怕什麼?」姐姐想了想說:「怕嗆到水。上次嗆到,鼻子裡都是水,很難受。」
了解孩子不是無理取鬧,而是真想學習但又有其恐懼,我抱著她說:「怕水很正常啊!上課前我們先跟老師說很怕嗆到水,問老師怎樣才比較不會嗆到好嗎?因為如果我們一直很害怕不去學,可能還是會常常嗆到水,但如果我們願意學習並多加練習,這樣以後就比較不會嗆到水了。願意試試看嗎?」
姐姐慢慢地點了點頭,緊張的心情似乎因為被同理而緩解了。
可能是因為幼兒頭腦還沒發育完全,他們有時候會卡在情緒裡面,不能釐清自己的困境,來回擺盪在「想要挑戰自我」的理智與「害怕失敗」的情緒之間,無法跨出。甚至有時頭腦已經準備好要突破,但在自我的完美主義或父母的高度期待下,突然發現自己達不到標準,就又縮了回去。
這次聽姐姐說不想學游泳,原本猜想是分離焦慮的關係,沒想到她是怕嗆到水;但無論如何,一旦孩子能說出內心的恐懼,就是一種自我梳理與突破。以這次的經驗為例,在決定要學游泳與不學游泳的擺盪中,經由接納孩子的恐懼,告訴他害怕很正常,並肯定他的勇氣與想要改變的心,同時安撫孩子,降低他的焦慮感,久了以後,或許他們就能做好準備,接受挑戰。
總之,為人父母的就是要努力探究孩子話語底下的真意,讀懂孩子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