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溫哥華電】宗教可教人為善?加拿大一項心理研究顯示,宗教確實可感化人心,讓人更容易慷慨解囊,濟助他人。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心理學博士後研究員沙里夫的研究顯示,只要經過「精神、神聖、上帝、聖潔、預言」等字眼提示,人們多半會變得更能為他人設身處地著想,也更願意幫助他人。
這項研究將刊登在九月號的「心理科學」期刊上。沙里夫指出,這項研究其實也在探討一個自古以來大家都在討論的問題:宗教是否真能影響道德行為?
這項研究是把一百二十五名樣本民眾分成兩組,讓他們先重組語句,每人分發加幣十元(約三百多元台幣),讓他們決定要分多少給一名陌生人,及留下多少給自己。
結果發現,包含有宗教字眼的一組,六成的人都把將近一半的錢分給陌生人,但在語句中未含宗教字眼的另一組,多數人幾乎把錢悉數留給自己。
沙里夫表示,這些抽象意念竟然有如此巨大影響,讓他甚感訝異,他原也預期這些意念「會有些影響,但沒想到會影響這麼大」。
這項研究是沙里夫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諾蘭薩揚合作,也是北美第一個研究該主題。沙里夫指出,他們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在社會心理學已廣獲採用。
第二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也比較「宗教提示」和「世俗提示」影響力異同。他們運用「公民、陪審團、法庭、警察及契約」等字眼,來提示公民責任、社會公義等概念,最後也獲得大致相同結果。
沙里夫指出,這兩項研究結果都證實宗教和道德行為,確實存在因果關係,雖然道德行為未必來自宗教信仰,但宗教信仰卻是促成道德行為的重要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