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盈駿(左)是第3屆CBA選秀狀元。圖/新華社、
文/聯合報系體育平台中心
台灣頂級籃球員當然希望能挑戰NBA,但困難度很高,CBA成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除了薪資待遇、環境都比國內好之外,語言溝通無礙、生活習慣接近,都是原因。
棒球員期待進入大聯盟,求的不光是令人稱羨的薪資,還有高度的環境競爭力,就算去不了美國,也有日本職棒可以當目標,「旅外」本身就是對球員的一種肯定。
籃球也是一樣,如果能力夠,當然要登上NBA,但東方人先天條件受限,難在籃球最高殿堂爭取一席之地,CBA成為其次選擇,「旅外」除了要賺錢,更是挑戰。
台灣目前只有SBL可打,就算加上ABL,及年底即將成立的新職籃聯盟,能容納球員量有限,不但聯盟競爭力不足,也缺乏球迷基礎,市場大環境並不看好。
SBL美其名是半職業化的聯盟,但頂級球員待遇大概只有CBA的一半不到;陳盈駿、周儀翔在2017年加盟CBA球隊,年薪就有100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33萬元),還有獎金可賺。
這兩位球員如果當年選擇SBL,年約最高不過新台幣300萬元,還有可能被壓在250萬元以內;只要有能力,當然選擇薪水待遇好的地方去,不光是職業運動,每個行業都是如此。
SBL球隊的所屬母企業,不是出不起這些錢,而是台灣市場不夠大,這樣的投資難回收,只能繼續緊縮在有限範圍內,讓球員看不到未來,有機會出走自然不放過。
台灣打籃球人口眾多,但籃球產業的發展有限,幾十年來的職業化又停滯不前,與其說球員人才外流、向錢看,不如說是大環境把他們往外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