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據失智症協會去年調查發現,剝削失智者財務的人,自家人及外人比例幾乎各半。不希望長輩辛苦一輩子的錢不翼而飛,愈早規畫理財方法是關鍵,但如何向失智家人開口是件難事,臨床醫師建議,避免以罹病起頭,也可交由長輩信任的醫師開口。
台灣目前約有二十九萬人罹患失智症,且以每年增加一萬人速度增加中,輕度、中度患者還是可以如一般人一樣趴趴走,在失智症門診服務二十年的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邱銘章說,比較幸運的案例往往是在意思還清楚時及時預立財務規畫。
若失智長輩不願與家人聊,邱銘章說,可尋求醫師協助,失智症門診的醫師須花長時間與長輩培養信任關係,提醒家中長輩名下若有龐大動產、不動產,一旦出現對數字不靈敏、易怒或不再喜歡原本嗜好,就應盡早到失智症門診診斷。
台灣失智症協會法律顧問鄭嘉欣也建議,財務越早規畫越好,邁入中年就應進行,保障財務自主與安全,也可要求金融體系人員協助監控;失智症患者確診後,不論是失智症輕度或重度,都應馬上申請輔助宣告或監護宣告。她提醒,失智者遭受財物損失時,往往因為尚未有監護或輔助宣告,或尚未確診失智症,無法確認行為發生時的意思能力,因此在法律上經常被判敗訴,只得認賠損失大筆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