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中市大南國小黃富揚老師

《人間福報》2019年9月24日第一版〈愧疚20年歸還國小指南針〉這篇報導引發我學習由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進行了與自我對話的思辨之旅。文中的故事,由嘉義蘭潭國小校長所收到的一封信開始展開。曾經私自拿走學校指南針的學生,在畢業後二、三十年後捎回一封信,這封信帶著他的愧疚與歉意,在漫長的歲月後回到了他當初就讀的地方。
在課堂上,學生討論當事人的作為,他們認為他當初可能因為好玩,或是因為很想占有,或是其他原因,所以拿走了指南針。事後,這個舉動一直讓當事人掛心,那是來自心中的不安。我將話題轉回個人,請每位同學思考:自己的生命歷程中,是不是也有一件讓自己掛心或忐忑不安的事情?譬如曾經將過錯推諉到別人身上;或是在他人沒看見時,損毀了別人的物品;或是在背地裡中傷他人,令別人陷入被誤解的困境……。學校裡或生活中都可能發生這些事情,只是那些情緒反應已被深深埋藏在心中,但有時就像芒刺一樣,會讓我們隱隱作痛。
用這篇文章作為討論起點,然後回歸到每個人的生命故事裡。我讓學生靜靜思考,然後寫在學習單上。有些學生透過述說與同學分享,可惜過程中沒有深入描述,只是輕描淡寫的帶過。透過問題,我引導學生重新思考當時的場景以及內心的情緒,帶著他們面對當時的自己,並且同理在場的每一個人,觀照他們內心的感受,於是故事就變得不同了!
「那時候只是因為好玩,所以我把他的考卷撕爛,丟在垃圾筒中。」學生這樣說。「只是因為好玩?隔天老師在調查時,你有被問到嗎?」我說。「沒有!老師不會懷疑我。」「為什麼?」我反問。「因為我成績很好,也沒做過什麼壞事。」他義正辭嚴的回答。「所以你利用別人對你的信任,做了一些傷害別人的事。」我解釋道。這一刻,大家都沉默了,於是,我知道有些想法在學生心中慢慢滋長。
有時,並不需要太多指責或是太高漲的情緒,透過對話,事情會逐漸變得清明。但這也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只是我熟悉學生的學習樣態而因材施教。給予不一樣的思考引導後,相信學生日後在面對相同的情境時,就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也會擁有不一樣的抉擇選項。
「愧疚、不安與補償」是人生中難解的議題之一,然而透過回溯,我們終將學會面對與放下。雖然這些不同的生命故事只是他們人生拼圖中的一小片,但只要增添不一樣的色彩,每一小塊拼圖就能構築出不一樣的美景。教學是一種藝術,啟迪著思想,也造就了更多的不凡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