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式親子共讀,可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馬偕兒童醫院從民國一○六年十一月創立「小星星閱讀家族」至今快三年,參與人次已突破一千人,透過宣導「對話式共讀」模式,讓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持續啟發孩子正向發展。該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良好的親子互動可以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且電子書無法代替傳統紙本繪本。
陳慧如說,語言發展有助於智能、情緒及社會行為發展,親子共讀可運用在正常及發展遲緩的小孩。家長與孩子的陪伴時間愈久,孩子日後的成就也愈高,其中透過大聲朗讀的「對話式親子共讀」過程格外重要。
陳慧如說,對話式親子共讀的概念在於採用開放性問句提問,順著孩子的答案再提問,重複並延伸孩子的回答,並在其中多給予讚美與鼓勵。因此「帶讀」也是家長很重要的練習,透過中間的互動過程,可以讓家長知道孩子的發展及「未發展」,提早發現孩子是否需要專業的介入與引導。
在共讀之外,針對兒童期早期階段的學習正式讀寫前,陳慧如建議,也可以加入「讀寫萌發」,就是兒童在真正出現讀寫的能力前,年齡可從新生兒到一歲起,開始透過讀寫萌發的訓練與培養,增加其口語能力,了解如何閱讀、聲韻覺識、印刷字體辨識等。
陳慧如表示,研究發現,電子書會讓親子對話較偏向電子工具相關的對話內容,而非繪本內容,而且電子書的聲光動畫會讓孩子無法專注在繪本本身想要呈現的內容,點讀筆的聲音也不是家長的聲音,無法帶給孩子熟悉的感覺。
她指出,「翻書」這個動作對幼兒來說,也是重要的小肌肉發展訓練,建議家長還是以傳統的印刷繪本帶領孩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