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客意外發現未爆彈,隨後通報海巡署。圖╱邱瑞杰翻攝
萬丹萬惠宮將炸彈外殼,改為「媽祖 炸彈紀念碑」,設置在廟前,供民眾瞻仰。圖╱陳弘逸
【本報綜合報導】東北角卯澳灣海底驚見十三顆未爆彈,海軍水下作業大隊同時引爆,海面炸出高約三十公尺的浪花。有人發現爆破定格畫面像觀音顯像,視為神蹟;台灣神明與炸彈傳說不只這一樁,二戰時期美軍曾轟炸台灣,媽祖接炸彈、踢炸彈護祐村民之說廣為流傳,至今仍有不少信徒津津樂道。
一名男子七月二十日到卯澳灣潛水,意外發現未爆彈,經海軍水下作業大隊評估後決定就地引爆。超過一千三百公斤炸藥威力驚人,在海面形成巨大浪花,住卯澳灣的福連里民游春林在住家頂樓拍下爆破畫面,有朋友發現定格很像觀音顯像,經朋友一說,很多人跟他一樣愈看愈像。
炸彈碎片 成為地方史料
卯澳灣民間信仰中心利洋宮原本主祀提籃觀音,保佑地方平安,漁獲滿載。軍方引爆未爆彈,水花形成「觀音像」的消息很快的在地方傳開。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仍歸日本管轄,成為美盟軍轟炸對象,全台各地廟宇傳出不少「神明接炸彈」傳說,卯澳灣利洋宮也有。地方耆老說,早年日軍利用卯澳灣運補軍需,被美軍察覺便派飛機來轟炸,這次引爆的未爆彈,可能就是隨當年載運空投炸彈,被炸沉的木頭船落入海底;也有傳說是被利洋宮觀音「接下來」,所以沒爆炸。
這次引爆未爆彈,軍方撿回炸彈碎片,交由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收藏,作為地方志史料。
大甲媽祖 庇佑南洋軍夫
日治時代台中大甲地區子弟被徵召到南洋充軍,許多人臨行前都會到大甲鎮瀾宮求香火袋保平安。傳說數人在戰場上睡午覺時,夢到媽祖對他們說:「炸彈下來了!」才及時從夢中驚醒逃離,過不久睡覺的地方就被炸掉。回鄉不忘參拜,感謝媽祖救他們一命。
此外,大甲媽也有「接炸彈」傳說,宮內的鎮殿大媽祖是軟身媽祖,手腳身體都能自由轉動,二戰期間,有兩顆炸彈被丟到大甲街上,一顆炸毀火車站一帶;一顆未爆彈落在媽祖廟旁的市場邊,當時鎮殿媽祖的雙手呈張開狀,因此民間流傳,當時鎮殿媽祖顯靈接砲彈,才使鎮瀾宮一帶沒有受到炸彈損傷。
神像受損 眾稱媽祖神蹟
地方相傳一九四四年大戰末期,美軍轟炸機飛過彰化縣埤頭鄉合興宮,朝著寺廟北側的台糖小火車站投彈,最後落在農田裡。一名陳姓老婦曾回憶,當時聽到空襲警報在田裡找掩護,一枚炸彈落在她背後二十公尺處,地面被砸凹但未爆炸,嚇得她臉色慘白。
合興宮媽祖神像原本好端端的,但在那次空襲過右食指斷落,左腳弓鞋脫落,媽祖顯靈接炸彈之說不脛而走。一九九九年五月,距合興宮北方兩公里外的農田,挖出一顆未爆彈,經軍方鑑定無爆炸疑慮,後移至合興宮供信徒參觀。
屏東縣萬丹鄉萬惠宮的媽祖也有「作戰高手」傳說,相傳曾踢開美軍投下的砲彈,免讓信徒蒙難。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日,九架B-25J「米切爾型轟炸機」,轟炸駐紮在萬丹街大營內的日軍。過程中,轟炸機隊投放在萬惠宮周圍的炸彈,有數十顆沒有爆炸,其中一顆還落在廟旁。
有信徒發現,媽祖神像手指與腳上的布鞋有受損跡象;這也成為萬丹國小學生創作家鄉故事繪本的題材。
萬丹藝術協會創會理事長李太豐指出,美軍轟炸後,村民將未爆彈收集至廟前,整理後,將其中一顆五百公斤炸彈的外殼,改為「媽祖炸彈紀念碑」,設置在廟前,供民眾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