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許多亞洲、非洲野象出沒的地區,如何避免野象闖入農田往往是農民最頭痛的問題。以往常透過挖壕溝、擊鼓、設置通電柵欄等方式,但後來都被證明成效不佳;近年來,不少印度農民發現新方法—「蜂巢柵欄」(beehive fence),不僅能有效避免大象破壞田園,又能避免直接和大象起衝突,還能藉著蜂蜜小賺一筆外快,開始逐步採用、推廣,成為短期內解決人象衝突問題的最佳選擇之一。
印度農民將木製的圓柱型蜂箱掛在木頭支架上,支架和支架之間彼此間隔約十公尺,中間利用鐵絲將蜂箱串接起來形成長串柵欄,這樣每當有大象想要硬闖農田而晃動鐵絲時,附近的蜂箱都會一同晃動,讓蜂巢內的蜜蜂傾巢而出。
早在 二○○八年,部分肯亞地區就已經開始採用「蜂巢柵欄」。「蜂巢柵欄」這個點子最早是由非政府組織「拯救大象」(Save the Elephants)的動物學家露西金 (Lucy King)率先發明,她從當地農民口中聽說「大象會避開到掛著蜂窩的樹木附近覓食」的現象後以此為靈感,並在試驗推行後獲得良好成果。
野生動物研究與保護協會(WRCS)的研究負責人梅塔(Prachi Mehta)認為,印度西南部的北卡納達縣是推行「蜂巢柵欄」的好地方。這裡不僅飽受人象衝突所苦,農民更早有養蜂經驗。WRCS二○一五年果然成功在印度重現肯亞的成功經驗。目前當地共有三百七十六位農民在農地周遭設置蜂巢柵欄,WRCS北卡納達縣計畫負責人耶拉布爾說:「自從加入計畫後,就沒有發生過任何一起大象破壞蜂巢柵欄入侵農田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