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梵谷來自療養院畫家

 |2020.08.20
1331觀看次
字級
精神病人根據個人喜好揮舞畫筆,裝飾居室牆壁。 圖╱取自網路
古金博物館旁的藝術家之家外貌。圖╱取自網路
奧地利古金博物館,展示特殊藝術家們的作品。 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離奧地利維也納二十公里的克洛斯特新堡(Klosterneuburg)有座十五世紀的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但在歐洲藝術史上,使克洛斯特新堡聞名的不是修道院,而是「古金精神病療養院」患者所創作的藝術作品。這裡是「奧地利梵谷」的繪畫世界,醫師嘗試以繪畫治療病人,這些病人的畫作逐漸形成獨特的風格,於一九七○年代開始對外展出,並在二○○六年建立了「古金藝術博物館」(Museum Gugging),專門收集這些特殊藝術家的作品。

藝術家之家 自己彩繪裝飾

二○二○年七月一日,古金藝術博物館在疫情解禁後將重新開放,延續「頭腦感覺.來自古金的藝術,一九七○年至當代」展覽。

奧地利是精神分析學說的故鄉,弗洛伊德深入研究人的潛意識、本能、欲望、夢境和童年回憶。古金精神病療養院的心理醫師納夫阿提爾(Leo Navratil)從一九五○年代中期開始,以藝術作為診斷和治療的手段,他發現不少精神病患者有奇特的才華和豐富想像力,於是引導病人把注意力用在畫畫上面,顏料畫筆取代了藥物針劑。人們習慣把古金的特殊藝術家稱作「奧地利的梵谷」,因為他們與梵谷都是自學成才,也都在精神病療養院住過。

一九八○年代以後,心理治療師、古金藝術博物館負責人法拉赫(Johann Feilacher)博士繼承前輩納夫阿提爾的做法,甚且發揚光大,精神病患者有了寬敞明亮的畫室「藝術家之家」,畫畫環境和生活條件大為改善。「藝術家之家」的外牆鮮艷醒目,精神病患者住在裡面,根據個人喜好揮舞畫筆、裝飾居室牆壁。

拋基本功 怕毀他們才氣

走進博物館的展廳,你會發現精神病患者畫筆下的題材,日月星辰、花鳥動物、交通工具……應有盡有,興趣廣泛毫不枯燥。從畫面上看,有的寫實,有的抽象,既有對過去時光的回憶,還有對愛情家庭的嚮往。這裡的精神病患者沒有繪畫基礎,也沒有老師教,他們想怎麼畫就怎麼畫,複雜的畫面一氣呵成,全憑內在的感覺和悟性。醫師認為,如果教他們從基礎學起,可能反而毀了他們的才氣。

用藝術治療精神病患者的方法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初,一百多年前的精神病患者,在高牆鐵窗的房間裡,在暗淡的燈光下發掘藝術的源泉。德國醫師、藝術收藏家普林茲霍恩(Hans Prinzhorn), 一九二一年在海德堡大學精神病醫院,收集了四百五十名精神病患者的近五千件作品,並於一九二二年出版《精神病患者的繪畫》專著。有些超現實主義的畫家看了之後如獲至寶,受到精神病患者藝術構思的啟發。

在現代藝術博物館裡,不時會聽到有人發出質疑批評:「這種畫有啥好看,簡直就是兒童畫的。」但畢卡索曾經說過:「我很小的時候就可以畫得很好了,可是直到老年才能像兒童那樣畫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