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祭拜神明、普度好兄弟用的金銀紙錢,過去以手工版印印刷,每個顏色即為一個版模,由淺入深地刷上墨料層層印製;台中市文英館蒐藏三百餘件版印相關文物,十年前成立台灣傳統版印特藏室,為全國唯一蒐集、介紹版印的文物館,分為糊紙版畫、符籙紙錢、神媽籤詩及文字游藝區等四大主題。
促成該特藏室成立的東海大學通識中心講師楊永智表示,台灣傳統版畫源起泉州、漳州等地,早期印製軍事等教戰守則的書籍,目前已找出鄭成功兒子鄭經,當年在台南創作印製的詩集。
「版畫流通在民間,大多為宗教用途。」他指出,如天公燈座、七娘媽亭等套印後,用竹篾做成骨架,再糊貼版畫;常見的金銀紙錢、法術符令等民間信仰,也有民間祭拜的觀音神媽及寺廟靈籤等,還應用在遊戲、插圖等方面。
楊永智說,版印模子以上等木材刻製,如梢楠、烏心石等,因木質不易變質變形;日據時代,日人喜歡用檜木、梨木及櫻木等,平均每個印模可印上一萬五千至二萬次,直到模子磨損殆盡。
台灣傳統版印特藏室服務員粘錦星說,傳統版印的板片及拓紙因年代久遠,屢受氣候及蟻蛀等,甚至淪為燒火的薪材等,特藏室蒐藏三百餘件標本,仍僅是斷簡殘篇。
他解釋傳統版印的印刷技術,畫師將圖樣描畫在紙上,接著雕版師以刀代筆,將圖樣刻在木板後,把雕版浸在水中四小時,取出陰乾即完成版模。
粘錦星說,傳統墨色顏料利用煤煙、紅朱等天然礦物研磨成粉,他以黃、綠、紅、橘及黑「福祿壽」版印為例,每個顏色就須開一個版模,由最淺色印版先印,逐次疊印,最後印刷黑色輪廓,即完成一張色彩鮮豔的「福祿壽」。
台灣傳統版印特藏室介紹傳統版印,現場也有版印DIY,周二至周日下午一時到晚上九時,免費入場參觀,團體預約(○四)二二二一七三五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