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藏語中有「世外桃源」之稱的「香格里拉」旅行,這所謂人間樂土,有蔚藍無塵的天空,綠草如茵的清靜高原和草地,更有倘佯四處,受到供養般幸福自由的犛牛。 圖/網路
文/May
我在藏語中有「世外桃源」之稱的「香格里拉」旅行,這所謂人間樂土,有蔚藍無塵的天空,綠草如茵的清靜高原和草地,更有倘佯四處,受到供養般幸福自由的犛牛。
舐犢情深緊相依
在一片無盡平坦,一直延伸至遠方邊緣的樹林,與山巒盡頭的高原草原上,一隻母犛牛,正帶著出生不久的孩子出來散步吃草,孩子緊貼著母親身邊,母親則不時轉頭,輕輕舔舐著一旁亦步亦趨的孩子,暗暗鼓勵,慰藉著自己的小寶貝。這對母子犛牛,在藍天白雲的空曠高原上,悠然無慮的漫步於幸福天堂似的香格里拉草原間,其樂融融,情深相依,真是令人無比羨慕啊。
犛牛是除了人類以外,唯一能生活在海拔5、6000公尺以上的哺乳動物。在動物世界中,母子情深,或許是為了延續種族生命,但在人類的情感世界中,親情則被視為一種天性。不論如何,這些都是對生活在藏區犛牛的盛讚。
藉歌詞稱頌禮讚
其實,藏族人對這種長相憨厚,秉性忠誠,情懷悲憫,力量堅韌,氣魄勇悍,被譽為「高原之舟」、「高原之寶」、「高原之魂」的動物,早已傳頌超過600年了。只是,過去傳唱的《犛牛讚》,大都以藏文和聲音來呈現,直到近年,才被以影音和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文字更首次被翻譯成漢文。
以下便是《犛牛讚》的譯文:
「世尊言教讚頌無盡英武雄健/制伏魔軍成就盛事如護幼子/守護佛法四項事業有所作為/請示護法會眾賜予圓滿吉祥」
這樣的讚頌,文字雖然很短,但除了說明犛牛本身的性格、本性外,也傳頌了牠們對藏人的貢獻(除了提供食物、作為工具,更是伏魔護法的大英雄),以及藏人在心靈意識上,對犛牛存在的一種寄託,更詮釋了犛牛在藏傳佛法中的地位。
體型猶如大雲朵
在香格里拉旅行途中,藏族小夥子導遊告訴我,其實另外還有一首《犛牛禮讚》,歌詞是:
「體型猶如大雲朵/騰雲駕霧行空間/鼻孔嘴中噴黑雲/舌頭擺動如電擊/吼聲如雷傳四方/蹄色猶如藍寶石/雙蹄撞擊震大地/角尖擺動破山峰/雙目炯炯如日月/猶如來往雲端間/尾巴搖曳似樹苗/隨風甩散朵朵雲/擺尾之聲震四方/此物繁衍大雪域/四蹄物中最奇妙/調服內心能鎮定/耐力超過四方眾/無情敵人舉刀時/心中應存憐憫意」
我很喜歡這首《犛牛禮讚》,禮讚詞中,除了具體而微地分別且詳細描述和解說犛牛的外觀和內在,也見證了對犛牛與當地環境的親密關係,再看看最後兩句:「無情敵人舉刀時/心中應存憐憫意」,更說明即便有敵人侵犯過來了,藏人也希望敵人在無情地舉起刀子殺死藏人心中敬愛的犛牛時,能在心中多存一點憐憫惻隱的敬意,讓對整個藏人生活做出貢獻,和帶有神佛象徵的犛牛,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中,得到應有的愛惜與尊重。
抱持敬畏拒騎乘
由此可見,犛牛在藏人心靈和藏傳佛法中,是多麼的受到深切顧念和憐憫,這也讓我在藏族自治州的旅途中,屢屢遇見牠們時,總抱持著崇敬的心,甚至不敢去騎乘(雖然有不少觀光客勇於嘗試),畢竟在我的心中,犛牛象徵神佛護法,我抱持敬畏之心,不敢去破壞牠們的形體和意象。
我也曾在一本印度古代佛教寓言故事集的漢文譯本《百喻經》,讀過一個故事:有個村莊的一群人偷了一頭犛牛,並把牠宰殺吃了。失去犛牛的人找到這個村莊後,問村人說:「我的犛牛是不是在你們的村莊裡?」村人回答:「我們並沒有村莊。」失去犛牛的人又問:「你們村裡有一口池塘,你們在池塘邊把我的牛殺了?」村人回答:「我們並沒有池塘。」失去犛牛的人繼續問:「池塘邊是不是有一棵樹?」村人回答:「並沒有樹啊。」失去犛牛的人再問:「你們是不是在村莊的東邊偷了我的牛?」村人回答:「並沒有東邊。」失去犛牛的人又問:「你們偷牛的時候是不是正午?」村人回答:「並沒有正午。」失去犛牛的人就說:「沒有村莊,沒有池塘,沒有樹,或許還說得通,可是,天下怎麼會沒有東邊,沒有正午呢?所以,我知道你們說的都是謊話,我的犛牛一定是你們偷吃了,是不是?」那些村人這時知道無法抵賴了,只能承認了偷牛的事。
犛牛引喻為西方
這故事對修持佛法者來說,是有寓意的,犛牛只是一個引子,也是修持佛法者心靈中可見的「西方樂土」象徵,但村人不但毀了它,還每每把罪惡隱藏起來,將佛門中的貪嗔痴慢疑等五毒心的貪痴慢疑演繹得讓人稱奇,這種為了貪念痴想,假造理由辯解且傲慢的自圓其說,否認一切又自以為是,終究是會被戳破的。
而犛牛在這寓言中,當然也昇華為一種對追求本心本覺的理想了。這都是我在旅行香格里拉後的意外心靈收穫。